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自然而生之在路上,面对自己(五)

2022-4-28 11:31

自然而生之在路上,面对自己,第五节。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自然而生之在路上,面对自己,第五节。
特注:如下文案共分十节,请按顺序依次去阅读,以保内容连续。
第五节
感觉好一些了?
嗯,还好。就是给我带来的信息,好像冲击太大了。把我整个给翻过来了,感觉过去所有的所思所想,都太狭隘了,貌似自己是被卡在一个极窄的小空间里看世界一样,自以为看到了世界,其实只是那么一点点的接触量。
嗯,正常的。其实无论是索取,还是付出,都只是一种习惯,所以你现在体验的这个冲击的根本还是你所接受过的经历所形成的习惯的冲突。
怎么讲?
像你一开始说的那样,不同的哲学必然导出不同的生命状态,那么不同的习惯就与不同的哲学匹配,索取的哲学养成索取的习惯,然后一个人就完全生活在索取的状态里,那么,没有索取的日子,或者索取不成功的日子对他们就是不公平的。相对的,付出的哲学也养成付出的习惯,然后一个人就完全生活在付出的状态里,那么,这个人无论有没有付出,他的心都将会是平和的。这个应该是不难理解的。
这个,我得好好消化消化,好像是明白了你的意思,但仍然感觉有些怪怪的。
接下来,你是继续向下沟通,还是再休息休息呢。
不休息,这样挺好的。还有内容吗?
有啊,你一开始所提到的问题并没有实际的接触到,所以如果你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往深处再走一步。
好吧,我想你的手法很温和,我也不需要休息。继续吧。
嗯,那我们就再迈进一步。我问你,这个世上有没有那种不求回报而付出的人存在?
(略有迟疑的想了想)应该没有吧,原来我还以为我是这样的人,但是通过和你的沟通,现在我确认至少我就不是这样的。虽然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也明白应该是主动自觉的做一些事情,但如果让我成为没有回报也能够付出的人,恐怕我还是做不到的。每做一件事,心里都会惦记很多。
是的,人们也不太会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是我问你,如果有一天,我组织一些人去老人院、去残疾儿童院、去公益组织做义工,邀请你的话,你会不会来?
这个……只要是你组织的,我想我会来的。不过我想我有些明白你的意思了,如果把“没有回报的付出”描述成为“慈善”我就更能够理解了,那么这样的人是有的。
你转化的很快啊,我还没有说完,你就自己转过这个弯了。
不好意思,我有些抢你的话的意思,不过突然觉得一开始说“没有这样的人”这个答案出得太快了。而且就在说“没有这样的人”的时候,我的心里其实突然出现了一个感觉,那就是我会不会是这样的人。现在看来,虽然带着条件,但我也可以是这样的人。将来也许我会放下条件,也成为这样的人吧。挺有意思的,我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好像真的是太浅了。或者说,我过去太看重自己的得失,而且没有一点这方面的意识,就被这个得与失牵着鼻子走了很多年。而这多少年来得与失的牵动,结果只能让自己活得越来越被动,对这样的结果自己只是知道不太满意,可是问题出在哪里,说不清楚。只能感觉到哪里不对劲,哪里有问题,可就是解决不了,因为连问题在哪里都说不清楚,更谈不到如何下手。好像说得有些多了,但一下子心里就多出来这样的很多的东西。虽然感觉到了很轻松与舒服,而同时也加进来了很多沉重、疲劳的感觉。
喝杯水歇会吧。
好的。(休息了一会,他深深的呼出了一口气,并且再一次抬起了头)。今天的沟通真是有质量,突然感觉眼前亮亮的。如果您感觉不累,那就继续吧。
好的。根据你现在的状态,现在我们要回到我们一开始要沟通的地方。你有个思想准备吧……我现在想问的是,你能够明白你为什么要那样极力的要留住手上的伤、背后的伤吗?
我不知道。
但是看到、或者想到这些伤,你内心生起的感觉是什么呢?
嗯,这个我还真没有仔细考虑过,不过如果现在去观察,更多的还是恨、讨厌、烦躁。不过,好像在这样的恨、讨厌、烦躁背后,还有一些快感。
这个快感,你能够理解从哪里来吗?
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我得琢磨琢磨……这个快感貌似我通过这些伤惩罚了他们。
哦,那么实际情况是有没有惩罚呢。
那怎么可能惩罚,纯粹是我自己的内心想法而已。人家都是该干嘛干嘛,我还给他们看过这些伤,他们居然问我“这是怎么弄的”,他们早就忘了他们弄伤了我的这个事实,还反过来问我。所以,怎么可能惩罚到。
嗯,既然惩罚不到,那咱们留着这两个伤的意义,好像除了培养恨、讨厌、烦躁,用处就不太大了,是吧。
是的。
好,你喜欢恨、讨厌、烦躁的感觉吗?
太可笑了,怎么会有人喜欢这个。
既然不喜欢,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有必要留着这些伤口呢?
嗯,让我想一想。其实这个事情我不是没有想过,当时我在想,如果没有了这些伤口,我还怎么能够有信心活在世间呢。我感觉,这些伤口好像是我在人世间活着的一个理由一样。那天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惊了一身的汗,而且感觉好像发现了什么真理似的。因为我随后观察身边的人,好像大家都有一些这样的理由,只不过程度的高低、深浅不一样。但对于这个真理,我又感觉哪里不妥。现在你这样一分析,我应该明白了,我内心想要追求的是快乐与幸福,却不断的储存、保留着痛苦与伤口。做出来的动作和自己实际想追求的目标完全不在一条轨道上,自己还执著的这样认真、这样深。想一想,有些可笑。
是的,是有些可笑。但人们对这个可笑往往是缺乏感觉的,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大部分人是陷在自己没有感觉到的这个可笑的模式陷阱里,被困在这个陷阱里,然后他们都有这样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所谓“真理”在支撑,所以现实里你会在很多地方听到一种抱怨腔,也就是无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会从眼神,到语气,到措辞,带着极大的抱怨的感觉,让人感觉他们是世间最需要理解与同情的人一样。这个,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你能够不断的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先看到这其中的模式化现象,然后慢慢的对照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个非常有必要不断体验的行为。
好的,越听也越感觉背后冷汗直冒,这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最初那个观察到、意识到就非常不容易了。
有境地。是的,最初的那个观察到是一个开始,很多人是难有这个开始的。而只有当这个开始发生的时候,对很多习以为常的行为是否真的合理的思考才会慢慢打开。我只是简单的说,而你总能够把握到更深处去,这样的沟通,还是感觉非常轻松的。不过我们有些跑题了,我们要沟通的事情,不是这个可笑,而是我们为什么要保留这些伤及伤背后的事情。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恨本身并不可怕,因为他和快乐、喜悦、讨厌一样,是一种很短时间就能够过去的行为,或者说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感受,不会助人同样也不会伤人。
不是吧,快乐、喜悦好像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讨厌、恨好像恰恰相反。而且,如果说这仅仅是一种感受,那我们为什么会那样排斥恨呢,而且还可以恨那样久呢?
好问题,至少说明,你开始正面思考,并且有些准备要走出来这样的困顿了。如果细细的观察,我们会发现我们对于是否恨有一个不太健康的认识,就是我们一直以为保持一种恨、痛苦的状态的时候,可以带来福利,甚至还会自以为是的觉得我们是有价值的。
福利、价值?!好像根本就不沾边啊。
好像不沾边,但人们确实有这样一种莫名其妙的深层的认识。举个例子来看吧,你如果有机会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身边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好像更容易获得帮助。
是不是就是人们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呢。
差不多。但这个是一种相对畸型的认识状态。也同样是一种模式化的认知,也就是很多人保有他们的恨、痛苦,其实是为了一种索取,使自己形成了一种貌似占了某种真理一样的感觉。
嗯,这个好像是有这样的感觉的。但还是不全明白,你能不能说得细一点。
这个事情我们需要从更深的地方去挖掘,你现在回忆一下,第一次让你学会恨的对像是谁?
嗯~~~应该是我的父母。
对,绝大多数人所恨的第一个对像确实是自己的父母。你能够回忆出你恨的起因吗?
嗯,这个记得还是比较清楚的,是因为他们答应我的玩具没有给我买。
是的,我们会因为父母爽约而学会了恨。但是,你如果慢慢的回忆,就会发现,其实那个恨也就是十来分钟,就过去了,对吧?你好好想想。
没有,那件事情之后,我恨了他们很久,而且越恨的时候,感觉需要恨的地方就更多了。
是的,我们现在分辨一下,你实际的恨和延续出来的那个恨是有区别的。你真正的恨他们,其实也就是五六分钟或者十来分钟,就像一个小孩哭泣一会,哭着哭着就不哭了,因为哭的力量没有了,对吧。
是的,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
但如果这个孩子哭的时候,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且是一种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状态的时候,他的哭其实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真哭,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说的这种,这样的哭一般在哭的力量消耗完了之后就会慢慢的停下来。另一部分则不是真哭,他是在真哭快结束的时候被掺杂进来的,如果你仔细分辨,这样的哭其实非常假,家长是都能够听出来的。所以家长对这样哭的孩子往往只会说一句“让他哭吧”。和这个哭一样,其实恨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们对一个人的恨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其实在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恨着恨着就不恨了。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无意识的做一件事,就是为了使这个恨继续存在而寻找各种能够强化这个恨存在的各类证据、故事、理论,然后让这个恨继续保存下来,是这样吧。
嗯,你让我考虑考虑,对照一下我那个小外甥前几天闹着说他不喜欢我了,原因是我有好几件事答应他的没有弄,搞得我也挺尴尬的。但说起来并不是我要晃点他,而是当时说的时候的情况和后来实际的情况变化了,做的意义也不大了,不过说起来还是我没有当回事,也是我做得不对。但如果把这些联系起来,我对我父母的恨好像也是这样的。说好的玩具没有买,在当时恨父母恨的没有感觉了以后,我好像不愿意从那个恨的状态里走出来,好像一定要让他们对我的这个恨的产生担负责任一样,然后就开始回忆,突然想起之前也有一件事他们说好没有做,我居然当时没有惩罚他们,然后拿着这个理由又恨一会。但过了一会又恨不动了,就继续找,然后发现原来他们一直都在骗我,从来就说话不算数,每次都是在搪塞我。最后我下了一个结论,就是他们就是大骗子,甚至觉得他们从来就没有对我好过,甚至否定了他们对我曾经照顾过、曾经对我好过的所有的事实,然后就开始悲观、绝望,然后就真的又开始恨了,但这个恨依然不会持续太久,然后又恨不动了,又开始找理由。唉,真是无趣的游戏啊。
是的,你说的这些就是我们给自己的恨找理由、找力量,以使这个恨继续存在的过程,然后慢慢的我们就学会了这个习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经过这样的过程。而最后是驻留在这个模式里,还是跳出这个模式,就成了一个人是越过越好,还是越过越糟糕的分水岭。回过头来说,找这些理由、力量的内在起因,和你留这些手上的伤、背后的伤还是同一个根的。真正伤一个人的并不是恨,而是寻找理由让恨继续存在的过程和后来那个有目的的恨的状态所带来的。
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啊。自己一开始产生的恨只是一个恨的感觉,但是后来为了维持这个感觉开始寻找理由,然后慢慢习惯并进入了这样的怪状里,然后自己陷进去后还要抱怨外面的人不理解、没有人情味、不通情理。不仅是我,好像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并且用得还极熟练的说啊,越想越瘆的慌。(他停顿了一会,喝了口水,又起身到饮水机旁把水添满,低头在咨询室里转了一会,才慢慢的又抬起头。)说到这里,我也清晰的感觉到,不让自己滑进这样的惯性中的意识自己曾经是有过的,也就是我好像感觉到过这样的场景,就是对通过重复寻找或者回忆一些理由来增强恨的事情产生过厌烦,曾经想过不再想这些理由了,但后来却没有这样做。现在看,其实那个时候稍微往前走一步,是可以跳出这个怪圈的。
嗯,是的。就差那样一小步。无论我们感觉到不舒服还是感觉到舒服,不去管那个对别人的惩罚是不是存在,在所有的行为当中,你所体验到的这种观察是一直存在的。我们如果能够尊重这个观察,其实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富于智慧的。这种智慧真正引发的就是这小一步。当然这个难度就大了一些,我们暂不去讨论,你记得我给你有过这个提示就可以了。
好的,我记住了。现在我也在想,那是不是恨就不对了呢?和您探讨的过程中,我心里好像对是不是应该有恨这样的情绪有了来来回回多次的反复,感觉恨会有,但又不能让个情绪被培养。
之前我们曾经提过,其实恨只是一种感觉,和开心、不开心等等一样都会出现,人活着是不可能没有情绪上的波动的。问题并不在这个波动的出现,而是当波动出现的时候我们如何管理我们自己。也就是当这个波动出现的时候需要注意,别再给这些波动添油加醋,明白吗?也就是当这些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尊重他们的到来,让他们出现,然后也尊重他们的离开,让他们消失。但是需要注意两个通道:一个是别因为这些情绪而影响我们的心境,也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在一个清醒与稳定的状态,不被这些东西影响。另一个就是当这个情绪慢慢消失的时候,别再找理由让这个情绪继续存在。如果他要来,就让他来,如果他要走,就让他走。
是,应该是这样的。虽然道理上明白了,实际应用的时候,恐怕还得适应一段。但这个警惕是必须有的了,不然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人们总说的“不成熟”了。
对。如果你能够做到,就可以往更高处再迈一步,那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情绪发生,开心、不开心,喜悦、不喜悦,难过、不难过等等,发生的时候就是发生,不去压抑,但发生结束的时候就让他结束,别再往这些情绪上加注力量,加注理由。说得再简单些,就是自己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被一些情绪牵着鼻子到处跑。这样处理,才是相对合理的。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