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自然而生之在路上,面对自己(三)

2022-4-30 07:27

自然而生之在路上,面对自己,第三节。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自然而生之在路上,面对自己,第三节。
特注:如下文案共分十节,请按顺序依次去阅读,以保内容连续。
第三节
这是个基础,因为这句话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付出的人如何应对自己付出的别人的回馈的问题,还包括了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管理自己的问题。
这个怎么理解呢?好像有些绕的感觉。
举个例子吧,你听说过人们说的“被骗”的一些事情吧。
听说过,而且我也有过被骗的经历。
其实“被骗”只是个结果,而在被骗发生之前,有一个叫做“信任”的词做铺垫,这个可以理解不?
嗯,确实应该是这样,没有前面的信任,也就很难有后面的被骗。
对,无论对什么样的人,如果没有信任,确实不可能产生后面的被骗。现在我们需要根据前面儿子给父亲给钱的这个事情,要说明一个现象:你如何付出是你的事情,别人如何回应是别人的事情。也就是信任的过程中,你如何信任别人是你的事情,而别人如何回应你的这个信任是别人的事情。这个你能够理解吧?
能够理解,而且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是的,事情应该是这样。但这只是事情的前半截,而当事情继续往下发展的时候,情况就变了。
怎么变了?
人们在付出信任的时候,其实是带着像那个儿子一样的心态的,也就是我把我的信任留在你这里,你就必须按照我期望的样子给我的这个信任给予一个回应。这一步也不难理解吧?
还可以理解,你继续。
那么,现在有一个思考:对方回应你信任的状态是不是一定会按照你的预期来发生呢?
嗯,好像不一定。有可能会符合,但也有可能不符合吧,这个不太好判定。
是,确实不太好判定。但人们不会去分辨这个符合与否的事情,而是只是拿着自己的预期开始衡量,符合了,甚至是超越预期了,就觉得这哥们可信,值得交。
是的,这个非常明显,而且我身边的人好像都是这样的。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吧。我想,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个结果和预期不符合的时候,人们又会如何来看待这个事,这个事情得重视了?
是啊。先必须承认的一个情况是,这其中的不符合是绝大多数,你能够感觉到不?
嗯,这个能够感觉到,毕竟大家的想法一致的可能性真的非常小。不过,一般人可能不太能够符合,但如果是两个相识比较久的人,可能符合应该是更多数吧。
应该是的,这样的人之间的符合按照道理应该经一般人要多。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两个相识比较久,认为彼此信任的人,其实对对方的这种预期会更加严谨和苛刻。因为我们认为对方应该比任何人更理解、了解我们,所以这种预期形成的会更加细致,对于是否符合的这种要求也会更加苛责。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两个相识比较久的人,因为会有更加高要求的符合预期与否的判断,所以仍然会是不符合占多数。
是这个意思,我们很难真的找到一个朋友说对方给我们的回应与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甚至是超预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说越是信任的人越容易让你失望,就是因为你的这个回应的要求太高,对方太难达到了。
咦,这句话这样考虑倒是挺有意思的。不过,这个状态是有缜密的思路推导后出来的结果,所以才会看起来很合理。但我们平时给出各种结论的时候,也就是脱口而出的时候,肯定不会有这样严谨的推断过程,是直接结果就冒出来的了。
呵呵,是的,有些结论看起来很像是不经思索的直接回应。但是我问你,这种直接冒出来结论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一个一两岁的孩子身上?
应该不会的。一两岁的孩子?你的意思是说,即使是我们不假思索出来的结论,其实是缘自过去很多次思考积累下的惯性。
总结的很精辟,确实是这样的意思,而且这个也不是我的意思,是人们日常行为背后的一种自然机理。
嗯,是啊,让你点破了感觉应该是人们日常行为背后的一种自然机理。但你没有点破之前,我是没有意识的。我想,绝大多数人会像我一样不太会有意识的。
所以,现在要思考的是,当一个人非常看重自己的付出的时候,对于不符合人们预期的那一部分回应,他们会如何理解、如何下定义。
应该会有比较多的用词了,比方说不理解、辜负、欺骗、没有良心等的。原来所谓的“被骗”只是这其中的一种状态。
但这些定义下的时候,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这个人下定义的过程,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付出做一种索回,一方面是对自己并不合适的付出在做一个开脱。
这个有些难理解了,你能不能再详细说一下。
一方面人们是按照自己的预想的状态仍然执著于要拿到那个结果,这个不难理解吧。
嗯,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原来是有一个预想的框架,确实会在这个地方执著性地陷进去。而且我感觉这个执著越深,应该越难得到那个结果。
是的,这是一种对自己根本不可能控制的事情进行的一种控制。
对,是一种控制。而且控制的没有丝毫的道理。挺有意思的一种认知,却很少真的在关键的时候意识到。那后来你说的那个开脱怎么理解呢?
那个开脱就是一个对自己的责任心的事情了,因为没有前一种索回的认识,也就是那个设定的预期的认识,所以就感觉这完全是别人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责任。甚至连带着连自己因此形成的不开心,都会全部压到对方的头上,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这样不开心呢?我的不开心完全是因为你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状态来配合我。这个意思能够清晰吧。
这两个方面我貌似听明白了,但仍然有些被扔到事情之外的感觉。好像有些不太能够理解过来。
不用那样复杂的理解,你只是需要看到,这样的事情更像是一种没有意识的模式化的反应过程:一开始形成某个设定,然后就希望事情完全按照这个设定来运行。如果事情按照设定好的往下发展,自己可能会有喜悦感,但更多的是很难有真正的收获与喜悦感,因为事情本该如此。但是如果事情没有按照这个设定往下发展,那么当事人就会很自然的进入焦躁、不安、恼怒当中去。对这个模式化,我们确实需要警惕,只有意识到这个模式化,一件事情本身应该如何处理的思考才会慢慢的有真正的价值。
嗯,是这样,而且你说这一段内容,其实对我来说还是挺有难度的,一时半会还理解不了。不过你刚才提到那个控制的时候,我心里挺有很深的一种寒意般的感触,就是感觉这个控制特别让人感觉到心中发凉,我们在这个地方偏的太多了。现在你这样说明之后,我更是感觉到我们身上那些惯性化的东西其实是需要随时注意和反省的。
这个考虑很好。而且模式化现在基本上人人都有,但因为人人有,所以感觉到这其中的不合适,就会有难度。
这个怎么讲。
举个日常当常见的例子你就知道了。平时你肯定听过别人对你说“我对你太失望了”这样的话吧?
听过,而且我老妈、我哥们,尤其是女同志更容易这样说。
那你知道这句话的过程是怎么来的吗?
难不成就是你说的这个模式化?!
是的。就是模式化。因为“我对你太失望了”如果你通过模式化的构成来看,就会发现这句话的背后有这样一个语言,那就是“你怎么不按照我设想好的来呢?”
嗯,好像有这样的意思。不过你这样一分析,这事很好玩了。
是很好玩。人们习惯性说的“你和原来不一样了”、“你变了”、“现在的你让我不敢认了”、“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你怎么能这样呢”……等等这些话,如果仔细分析,仍然是这个模式化的状态,你得按照对方的模式去成长、去做事、去说话,否则这些结论就会马上显现出来。一切都是不假思索的就直接出来了,而包括说这些话的人本身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扔出来这样一句话了。
嗯,越说越好玩。但好玩背后也带着一种沉重了。你在说这些模式化语言现象的时候,我就突然感觉到,好像生活中到处都是这种模式化的事情,太多了。家人之间、同事之间的相处,好像每个人都在套这个模式。感觉还是让人挺难受的,形象一点说,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拿着一个框框,然后就用这个框框过滤着所在世界的每一个人,也过滤着身边的每件物品、每件事情。合于这个框框了感觉会好受一点,不合这个框框了就感觉难受。看来所谓人际关系的好坏,其实就是你有没有这个模式化的框框了。嗯,补充一点说,一个是有没有这个模式化的框框,一个是这个框框有多大。那些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就是框框多而且小的人了,而人们都喜欢的人其实是框框少而且很大的人。如果没有这个框框了,是不是就是圣人了。
是,在人的层面,必然是这样的了。
那是不是只要有人与人的相处,就会有模式化呢,有没有可能不受这个模式化的影响?
这个思考有质量,值得探讨。首先得确定,模式化是自己的事情,不能要求别人不模式化,只能管理好自己跳出模式化的限制,所以是不是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模式化,这个思考只看自己就好了。而是不是受这个模式化的影响,还在于我们需要警惕并且放下那种必然有某个回应的设定,让事情会回到事情本身,也就是我们最好关注我们所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控制事情的全部,尤其不是用我们的设定来控制事情的全部。
嗯,你的这个说法,我只能听懂一部分,更多的内容还是不太能够理解。如果真的只关注我们应该做什么,那么事情至少能够简单一些了。
嗯,所以再回到我们一开始探讨的话题当中来看,如果不以模式化来活着,对信任或者类似的事情,我们只能这样理解:我们信不信别人、如何信、信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但别人如何接纳我们的信、怎么接纳、接纳到什么程度,这是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
对,应该是这样的。
但我们对“自己的付出必然索求一个结果的过程,以及我们可能是错误的付出了的过程”的这个模式化的责任,以前我们往往会通过对他人的指责而掩盖过去,最后就会忘了如何付出是我们的事情,但现在我们应该确认别人如何应对这个付出其实不是我们的事情。这个需要反反复复的让自己确认并且始终如一的去做到,我们的生活才能够更清静与真实。
嗯,让我考虑考虑这其中的逻辑。如果真的能够分得这样清楚,那我们在世上活着,不就是无牵无挂了嘛。
可以无牵无挂,但如果要做到更合适,有一件事是需要反过来做。
什么事,感觉让你说的很严重?
那就是:认真珍惜整个社会给予我们的付出。也就是无论别人是如何应对我们的付出,我们都需要好好珍惜别人对我们的付出。而且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我们能够看得见付出者还是看不见付出者,都需要很好的珍惜和感恩。
我怎么感觉除了我的父母亲和几个哥们,几乎没有其他人对我付出过什么呀。
回头看看,这个世上除了你的父母、哥们,你所走过的每一寸地方、所经历的每一束花草、所看到的每一处风景、所享受的每一个社会服务,其实都包含着很多你看不见的人的付出的。
可有的是我花了钱的呀。
这个仍然是刚才在探讨的那个话题了,先说明并不是你花了钱就能够享受到一切的。不过这不是重点,而是这里面是同样的意识上的陷阱,当你说这个享受是你花了钱的时候,你这句话中包含的依然是你对自己的付出的执著,因为执著所以很容易忽略别人的付出,甚至还要用自己的这种付出去控制别人,你仍然在刚才的那个模式当中。
哎呀,好像这样一说,确实是在同一个地方打转啊。刚才探讨的时候好像道理是明白了,但是一到实际的情况上,还是在原地没有动。这个,真有些滑稽了。
是滑稽,但是极普遍。我在辅导的时候,也没有少给人们提示过,少看重自己的那点付出,包括自己头脑中想象的那些付出。
头脑中想象的付出,这个付出我怎么没有感觉到过?
不仅你没有感觉到过,而是人们普遍的对此没有感觉。如果能够感觉到这个层次上,整个社会的和谐度不知道会提升多少。现在的挑战是,人们也早就习惯于把自己的这些头脑活动当中的“付出”当成真实的付出。举例来说,人们常常对自己给予别人的“信任”这个感觉看得特别重,好像自己的这个信任非常值钱似的。如果仔细想一想,这个信任完全就是自己头脑中的一个意识活动。再往外说,信任不信任是你的事情,和别人有什么关系。但偏偏有太多人愿意拿着信任这种东西去制约别人、约束别人、要求别人,甚至按照自己的模式化操作,对不符合他们信任回报的人还会出言威胁要拿回自己的信任,好像把自己的这个信任回收回来会极大的影响被信任的人一样。就像你说的我花了钱,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意思来进行我就收回我的钱,或者我不在你这里花钱一样。
(沉默,仍然是持续的沉默,许久之后才吐出一口气)也是。这个有些越说越吓人的感觉呢。细细想想,也是这样一回事,信任其实确实只是个头脑中的事情,但我们却会觉得自己好像真的付出了一样,这个我自己会注意的。里面的这种意识活动的状态我也是需要注意的,而外的实际的付出按照你的提示同样会注意的,也就是即使是我花钱了,这钱也是大家相互付出才会有意义的一种东西,离开了别人的相互支撑,钱也就会失去钱的意义了。感觉还是有些挺深的,不过在听你说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心里有什么东西一下子开了一样,一下子很轻松,像把什么包袱卸下来了一样。
感觉挺好,而且在这样的感觉下,对于如何面对自己,你会有更多的思考的。至少当你要给别人有什么付出的时候,对于那个可能的回报,你会有一些警惕的。而这个警惕,会使你自己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是的,我更感觉到舒服的,其实是如果我真的开始珍惜别人的那些付出,对于别人的付出能够“滴水之恩而涌泉相报”的状态的话,我感觉我的生命从此都会阳光无限了。
完全正确,那些生命中一帆风顺的人,其实都是这个状态里的人。
太神奇了,本来只是跟你问一下怎么能够让自己更好的和身边的人相处,但答案却完全在我的预期之外。
所以你感觉你的信任有了回报?
嗯,我是这样的想法。但根据刚才的对话,我想我对于是不是信任你的事情,会做重新的调整,但对于你给我的这些引导,会更有珍惜与认真的思考。太感谢了。
别着急谢哦,你的事情并没有解决呢。至少,你对于渴望理解这个话题,还没有完全打开。
你是说,在这个事情的深度还不够,我怎么觉得已经挖得够了有深度了。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