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自然而生之浮沉空海:21、引罪之后的受害者思维

2021-11-12 16:28

事例一:先前曾遇到一个企业从事HR工作的一位大姐,出生一岁多父母离异并各有了归属,她跟随奶奶长大。这个孩子从能够自己行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2013-03-09 10:40:38)
事例一:先前曾遇到一个企业从事HR工作的一位大姐,出生一岁多父母离异并各有了归属,她跟随奶奶长大。这个孩子从能够自己行动时就每年春节给两边的父母亲去问好拜年,长大后依然过年过节去看望。她找的老公是个孤儿,后来了解了情况后,也陪着她去看望。但他们单位有一个工会的干部,时不时的会指着她说你的命真苦啊,那样小就没有享受到完整的父母的爱、找个老公又没有公公婆婆可以帮你什么,你还这样坚持着去看他们,你命真苦啊。连续多年常说不已。直到年届40岁的这位大姐开始面上失去了笑容,并且觉得自己确实命苦啊,不幸啊,逢人就述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后,这位工会干部就没有再唠叨,而是以他们看来正常的眼光看着这位大姐,并施以阶段性的关怀。
事例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世道对我这样的人不公”
“你不能这样对我”
“你为什么要背叛我啊”
“我就没有遇到一个好人啊”
“我这好心都被当成驴肝肺了呀”
“领导没有一个好东西”、“老板都是黑心肠”
“我怎么就没有遇上这样好的爸爸(妈妈、老公、朋友、老板、同事……)”
“黄莲哪有我命苦”
这些话如果集结成一种意识,那就是“我是受害者”。这是一种没有来由的念头,一直根植在很多人的头脑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很多人逐步的深信且践行不已,而且还不断向下一代进行深入浅出的推广。甚至是当你没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社会还会想办法通过大量的比对使你感觉到当你以受害者的身份与人交流时才会觉得自然与正常,就像此文一开始所述的那位大姐一样。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电视、文艺作品则更多的是以放大人们的受害者感觉为噱头来实现收视率的上升,但从另一方面却无休止的加强了这种意识的根植。几千年妇女地位的从属,更是加强了女性自身“我是受害者”的感觉,使多数妇女不自觉的就会放大自己是受害者的诉求,以至于让圣人都产生“小人、女人难养”的感慨。
“受害者”思维平常是相对隐藏的,只是多多少少表现在人们的交流沟通当中,但构不成足以让人有所感应的表现。但在面临得失成败的大是大非之时,这种意识就会表现的极为突出与明显。
(需要时时警惕“我是受害者”思维的强化,学会对此的反思,贯穿一生的知道自己是自己的,只有把握了这个状态,生命的成长才有真正的基础。)
【引导题:】
【1、对照身边的事实,考虑我们是不是真的就是“受害者”,如果是,是谁让我们成为“受害者”的?】
【2、我们身边有多少真正的“受害者”,什么会对他们产生这样的感觉?】
【3、“受害者”思维指导的人的行为中,有哪些是我们非常不愿意接纳的?对照自己,我们自己身上曾经出现过多少?】
【4、一个认定自己是“受害者”和不是“受害者”的人,有哪些行为差异?】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