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自然而生之浮沉空海:22、受害者思维对称的自我管理法则

2021-11-12 10:12

【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们期望的一方面是理解这个状态在社会上普遍的存在,当然这是针对别人而言,对自己的过去而言;而另一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2013-03-09 10:54:18)
【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们期望的一方面是理解这个状态在社会上普遍的存在,当然这是针对别人而言,对自己的过去而言;而另一方面是期望我们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有类似的现象记得及时叫停,把自己从这样的状态里解救出来。】
当一个人从骨子里认定自己是个受害者的时候,会形成合于他们心理状态的自我管理法则,归纳起来,则包括如下诸多方面:
一是在生理上出现病痛:囧脸、皱眉头是最为常规的现象,他们会不自觉的传染自己的不幸,并通过这样的传染使自己的受害者现象看起来更合理。多数妇科病往往缘自于对老公无声反抗的需要、多数员工习惯性的感冒往往是缘于对管理者或者对工作环境的不满,此所谓心想事成,病由心生。这样的疾病的治疗,只能从疗心入手,心病不医身病难好,吃再多的药只能是自我的敷衍。
二是在与外界合作时的防备:人不可能孤立与外界而生存,每时每刻都会与外界发生联系。而这在一般人看来极其正常的交流、互动,在“受害者”看来就是迈向危险与陷阱,所以无论是公还是私方面的合作中,自己的安全成为第一考虑要素,对同事是这样,感觉同事总要占他的便宜,总是会给他危机。出门拜访客户首先想的是客户会伤害自己,准备打电话给别人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情绪不好会如何。与家人相处有的时候也在心里算来算去,尤其是把涉及个人利益部分的帐算的极细、极微,点点滴滴的帐务都希望自己一清二楚,在与对方合作过程中总是有怕吃亏、受害的困扰。【电影《I DO》中的经典台词,老单身女人给年轻的单身女人说:姐当年也是象你一样怕别人图我什么,而到现在我却担心自己没什么可以让人图的了。】
三是在与人相处中的亲密之分:如果没有一定的干扰与自我的警醒,随着年龄越大,经历的事情越多,“受害者”自己的内心安全系数就会越低,其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因对象之不同会变有严格的区分,即对越是亲密的人要求越严,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人、爱人,表现出极大的、严格的要求,甚至这些要求细化到每一个细节,或者这样的要求近乎于苛刻,美其名曰爱;而对越是陌生的人则越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大度,甚至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极多的关怀与照顾。社会当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如对灾区捐款,对贫困的亲戚却避而远之;对狗象爹妈,而对爹妈却不闻不问,这都是与“我是受害者”的定位有关。
四是在心理上出现依赖:以前面三项为基础,这样有受害者意识的人,无论和哪里合作结果都不会太好,顺延下来的结果则必然是影响到受害者自己的生存环境,所以也必然变得极为小心与充满着不安。这样的人除了自己实际劳动的付出,连对自己的信任也看的会非常重,甚至把信任也当成一种付出、一种砝码,也把这种付出、砝码当成对外界提出要求的基础。这样的人喜欢强调“我挺尊重你的”、“我挺信任你的”等类似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能够遇到一个可以给她以一定的安全感、可依赖感的人或环境,这个人就会把自己的信任感全部投入进去,形成巨大的依赖感,因为他把他的相信留在这里了。
当然,心理上较强的依赖性也使“受害者”非常在意外界的肯定与批评之语,对于肯定的语言会喜笑言开,而对于所有的批评与建议则一概反对与外推,甚至反应强烈。
五是在行为上出现攻击性:“受害者”心理较重的人,在“自以为”个人利益受到挑战的时候,对外界的出现的语言上的、行为的攻击是必然的。通常平时在言语当中就会表达出较多的挑剔、埋怨、抱怨、推脱,而在有利可图时又极力委屈自己想被肯定更多。当然还有一种以攻击自己来实现“我是受害者”的强化,比较另类的就是人类自打小被培养起来的不同规模的哭、闹。而“强者温柔,弱者残忍”,真正内在对自己有合理管理的人,不会以外在的强来证得自己的价值。而只有内在空虚、无力、自卑的人,才会通过外在的强大来掩盖内在的不安。所以当我们有一种行为想证明自己是能干的、是有用的,那么我们的“受害者”思维就已经在作怪了。
【引导题:】
【1、如上所述五个方面的表现,对照身边的真实情况,可否举出些事实的例证?】
【2、思考:一是在生理上出现病痛的病痛是不是真的病痛,我们的病痛是要处罚谁?】
【3、思考:二是在与外界合作时的防备中如果有了这样的思想现象,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防备还是合作?】
【4、三是在与人相处中的亲密之分,如何正确处理我们身边人的情况,如何善待最亲密的人?】
【5、四是在心理上出现依赖时如何警惕这种现象,慢慢脱离依赖需要什么样的心理状况?】
【6、五是在行为上出现攻击性时,一方面如何警惕我们的攻击,一方面如何理解别人可能的攻击?】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