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自然而生之生命 43、除非你面对自己,否则所有的执著都是为了逃避

2021-12-19 22:08

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信仰的追求,为什么会突然跑到信仰的大旗下去。修行是一个很好的理由,灵性的追求也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不能否

AI小编归纳总结

## 信仰的糖衣与成长的苦药 信仰常被包装成灵性追求的华美外衣,内里却裹着恐惧的苦涩药丸。人们跪拜神像时,实则是在跪拜自己内心那个战栗的影子——对孤独的恐惧、对无常的抗拒、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这种精神转移如同将灵魂存入他人保管箱,用虔诚的锁链锁住本该自由生长的翅膀。 讲台上的圣者、经卷里的箴言,往往成为逃避者的精神拐杖。当学生将导师塑造成金身偶像时,真正的修行早已停滞。依赖带来的不是升华,而是将成长的责任典当给他人,用崇拜的蜜糖麻痹自省的神经。所有对外物的执着,终将反噬为束缚心灵的铁网。 觉醒之路必须穿越依赖的迷雾,在恐惧的深渊里打捞真实的自己。真正的信仰不应是避难所,而该是锻造灵魂的熔炉——那里没有可供膜拜的偶像,只有不断蜕变的生命本身。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2013-12-30 16:09:33)
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信仰的追求,为什么会突然跑到信仰的大旗下去。修行是一个很好的理由,灵性的追求也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不能否认人们是渴望追求灵性的,也是期望能够有一个良好的适于自己修行的环境。但站在一个生命真正成长的角度,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很多人的信仰是缘自于他们的恐惧,恐惧于生活中的诸多不安,恐惧于自己遇到的太多不如意的事情,恐惧于未来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而更大的恐惧则是总是以为这个世上自己是孤单孤苦的、是被神抛弃的、是无人相伴的,于是在这份极大的恐惧之下,信仰就成了一个可以安心的归属。再具体些,其实人们是因为内在有一种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恐慌需要掩盖,所以在成长中慢慢找到了一种途径去完成这种掩盖:即更多人那样投入工作、博取认同、成为优秀、认真学习、严谨思考、激烈竞争、恋爱某人或组织、追求信仰等等。如果有一天能够找到真主对这个人的关爱,这似乎也可以。但从实际角度来讲是,这并不利于修行,不利于自己灵性的成长,甚至会因为这份依赖的不觉察,还可能会使修行者自己的心境提升受到极大的影响。
信仰的追随需要谨慎,而对某一个人、组织的追随同样需要谨慎。
原先有学生告诉我说信任我,于是愿意聆听我的教诲,并期望经由此而实现自己的成长。而我则告诉所有的人,这样的执著于我,其实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自己成长的责任。我们把这样的逃避美其名曰信任、认可、尊敬、爱。但人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逃避。逃避带来的只会是自卑、不自信、焦虑、慌乱,这些情绪在持续的逃避中必然发生会生成并且一定会被放大。
再形象一点理解:你为了逃避你自己,而对我有执著。因为这个逃避在别人那里未必,但在你找到我的时候,在你感觉舒服的时候,尤其是你曾渴望的某个舒服在我这里得到印证与实现的时候(灵魂深处期望成长的渴望与共鸣都是一样的),你很容易的会把这个执著留在我这里,那个时候我什么样你不知道,但你认为我的存在会给你带来你的社会意义实现的成就,也同时让你感觉到你自己在这样的状态里得到提升与变化。这样的执著就很自然的产生起来。一旦产生这样的执著,那么,我对你就一下子变得重要起来。一旦我对你很重要的时候,很多的误会、故事就会越来越自然的发生起来。而在事实上,经过简短的时间之后,通常你会把一开始靠近我的初衷给遗忘掉,慢慢的,因为这份重要而开始着力于占有我,并且会是很急的要去占有我,一定会想办法要抓住不放。在这个时候,我成了你逃避的理由,直到你有所明白的时候,我就成了你成长的制约要素。而表现出来就是你用对我的执著,巧妙的掩盖了自己的空虚,也顺带着掩盖了自己的责任。这便是人们惯常愿意说的信任、爱、忌妒、恨的核心源头。但人们并不理解这个,直到有一天发现这样的执著使自己似乎一无所获的时候,便又气急败坏的、全然的否定起这个执著,于是逃避的结果必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恐惧。而我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在引导,一种方向的引导,让你在愉悦中体会到持续成长的必要,而不是在某个舒适中停下来去享受这个舒适,这便是依赖背后并不合适的定位。但苦久了的人们,尤其是在意识层次上少有享受的人一旦得到了这个舒适,则很容易停留在这个舒适上,这个是极度需要警惕的。
人们在某个后失败急于诉说、急于辩解,不仅仅是对这件事情责任的不承担,其实内里也同样是面对自己应该有的承担的逃避,而通过诉说可以因为有一个执著的对象,使自己的逃避会变得更为安心与自然。
但这依然是自欺的。

AI小编归纳总结

## 信仰的糖衣与成长的苦药 信仰常被包装成灵性追求的华美外衣,内里却裹着恐惧的苦涩药丸。人们跪拜神像时,实则是在跪拜自己内心那个战栗的影子——对孤独的恐惧、对无常的抗拒、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这种精神转移如同将灵魂存入他人保管箱,用虔诚的锁链锁住本该自由生长的翅膀。 讲台上的圣者、经卷里的箴言,往往成为逃避者的精神拐杖。当学生将导师塑造成金身偶像时,真正的修行早已停滞。依赖带来的不是升华,而是将成长的责任典当给他人,用崇拜的蜜糖麻痹自省的神经。所有对外物的执着,终将反噬为束缚心灵的铁网。 觉醒之路必须穿越依赖的迷雾,在恐惧的深渊里打捞真实的自己。真正的信仰不应是避难所,而该是锻造灵魂的熔炉——那里没有可供膜拜的偶像,只有不断蜕变的生命本身。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