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自然而生之浮沉空海:29、结束形容词之争的投入

2021-11-10 14:51

在分别心的作用下,受害者在形容词大量使用的过程中,只是完成了一件事情:使我们的内在因为要找这样精准的词汇去形容、去区分

AI小编归纳总结

【凝练总结】 语言如刀,过度贴标签的"受害者叙事"实则是自我凌迟。当我们用"刻薄""不公""伤害"等锋利形容词剖解世界时,刀刃最先割裂的是自己的灵性地图——善的本体被分词法肢解成矛盾碎片。这种精神内耗外显为紧绷的嘴角、闪烁的视线、攻击性句式,如同随身携带隐形战场。真正的成长恰似陶艺:放下刻刀,用觉知之水土重塑内在圆融。当停止用形容词的筛子过滤世界,我们终将看见——平和不在远方,而在停止自我征伐的一念之间。 【引导题点睛】 1.标准实为内心镜像 2.高频词:压迫性/绝对化/被动语态 3.每个词都是自我囚笼的栏杆 4.正念呼吸>语言解构>慈悲观察 5.目光如静水,语言留白处生长着整个春天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2013-03-09 11:30:12)
在分别心的作用下,受害者在形容词大量使用的过程中,只是完成了一件事情:使我们的内在因为要找这样精准的词汇去形容、去区分、去辨别,而使我们在自以为越来越清晰的过程中,反而越来越乱。而真正乱了的并不是外在的事实,却是我们的内在。促成的是我们经由外在的挣扎,使我们原本“善”的内在配合着这样的切割而越来越零乱。内在那样挣扎,外在不可能保持真正的平和。当我们以内在极大的征服心、控制欲、打压感来与外界互动时,除非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修行极高的人,否则冲突,尤其是持续逐步积累的而到最后必然会整体暴发的冲突则是肯定的结果。
故而,成长,就是找到那个使“善”持续回归,切割逐步停止,内在不再挣扎的选择与终生的路。
【引导题:】
【1、当我们用来衡量身边的人、事的时候,我们内在那个标准是以什么为准的?】
【2、“受害者”思维的人习惯用的形容词有哪些?】
【3、“受害者”习惯用的这些形容词我们用过多少?】
【4、做些什么,有肋于我们停止内在“善”的切割,而使我们内在开始有所恢复?】
【5、体验一下,如果是“非受害者”思维下的人,他的眼神、行为、语言、面部表情应该是什么样的?他的社会生活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

AI小编归纳总结

【凝练总结】 语言如刀,过度贴标签的"受害者叙事"实则是自我凌迟。当我们用"刻薄""不公""伤害"等锋利形容词剖解世界时,刀刃最先割裂的是自己的灵性地图——善的本体被分词法肢解成矛盾碎片。这种精神内耗外显为紧绷的嘴角、闪烁的视线、攻击性句式,如同随身携带隐形战场。真正的成长恰似陶艺:放下刻刀,用觉知之水土重塑内在圆融。当停止用形容词的筛子过滤世界,我们终将看见——平和不在远方,而在停止自我征伐的一念之间。 【引导题点睛】 1.标准实为内心镜像 2.高频词:压迫性/绝对化/被动语态 3.每个词都是自我囚笼的栏杆 4.正念呼吸>语言解构>慈悲观察 5.目光如静水,语言留白处生长着整个春天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