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99.沟通不是话术

2019-4-23 14:43

沟通不是话术,对话岂可麻木,放下招式的比较,进行心灵的交互。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内容的表达为言,有目标的表达叫语,有内容有目标的表达,是为言语。沟通缘于需求,围绕需求的言语才接近沟通的本质。


沟通不是话术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人人都会讲话,

可是不是人人都会表达。

人人都会表达,

可是不是人人都会沟通。



成长环境对于口才是弱化的


我们的教育当中,一直主张“敏于行而讷于言”,所以对于表达、沟通这方面的内容总是有所忽略。甚至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引导体系中,对于“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里莫名的会有一个听话、不顶嘴、不抢话的内容。上课老师问了才说话、平时最好闭嘴不言、不和老师顶嘴的孩子也会多一份被老师看得上的关注。


如此环境之下,学生锻炼表达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而人们却在内在里有另一个坚定的认知,学习好口才就会很好。


因为自古以来,那些学有所成的人,好像表达能力都很强,诸子百家的口才在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这使得我们感觉认真学习的人口才就会很好。但我们没有关注一个教育的事实,古人的“读书”、“念书”是真的天天在读、天天在念,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通过眼、口、耳、鼻、手、意的整体参与,使先贤经典的内容映入脑、印入心的反复诵读,打开了语言上的畅快与语感,最后达到识文断字而有自己思想的水平,在这样动脑、动嘴、动手写、与人辩的环境里,自然的养成了想得明白、说得清楚、表达到位的能力。


但今时的学校,我们只是会说孩子是到学校去“读书”、“念书”去了,而在更多的学校里,除了低年级的学生还在朗朗书声之中,年级越高越是学生在听老师读书,于是老师是越来越明白,而学生的表达、口诵能力则越来越弱。加上现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和谐沟通的情况虽然也有,但并不普及。所以有的人一开口就能让人心生欢喜,有些人总是能够说到大家要听的重点上,还有一些人一聊天就可以把天聊死、把对方梗死,或者说了半天只能让别人听着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关于沟通这点事,常见、常用,

对很多人来说却常常没底。


一个是教育引导上的不足,一个是家庭引导的不足,一个是个人主动养成口才方面的不足,这种种司空见惯的现实所引发的口才方面的挑战,在社会对沟通需要越来越强烈的环境里,引起了更多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配合着这种需求强、需求多、需求越来越有层次的现状,社会上也滋生了一类围绕表达的培训课程:口才培训、演讲培训、沟通培训、人际沟通训练等。从亲子沟通到夫妻对话,从销售技巧到谈判专家,各类培训课程、书籍应运而生。无论是体验式的,还是观摩式的,还是理论式的,又或是比赛式的,竞赛式的,这20多年来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


面对市面上如此众多的选择,人们既心有所盼,又心有所忌。盼的当然是自己能提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美满的工作生活;忌的是鱼目混珠,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澜海源创在企业咨询培训的过程中,应着客户的需要与实际工作的开展,也开发过不少类似的课程,在管理层、销售人员、一般员工、家庭课程中组织过很多这样的训练。


我们能够清晰的知道人们对于口才的理解、需求是深刻的、急切的。也期望自己能够很好的驾驭沟通的现场,能够达到预期的沟通的结果。甚至在训练场上,有的人明确表示“沟通就是个技术活”、“沟通是讲求套路的”、“你得学习怎么样一句话就把别人拿住”……诸如此类。


当然,也有认识深的,在课前调研的时候,学员们会滔滔不绝的告诉我们的工作人员,“沟通绝不是一堂课的事情、也不是几次培训能够解决的”、“沟通得用心、得真诚”、“沟通肯定得分清形势、分清情况”,甚至有的人说“沟通永远没有必赢的可能,只有彼此认同下的妥协”。


各种论断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在理论上对沟通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加上近几年各类书籍、知识的普遍传播,人们也对沟通的技巧、方法、应用有了更深的体验。


有情有义的生活不在招数套路中


但在这些理论、方法的学习之后,有的人也陷入了另一种困惑当中:所有的方法不用则已,用了反而出现了问题。


我们前几年曾接待过一名学员,她告诉我们说七年前,她为了解决与家人沟通的问题,报名参加了一个夫妻沟通主题培训班,连续三个月的每周六下午基本上都在认真的参加课程,在其中她学习到了很多沟通中的话术与沟通的流程、模型。


她感觉老师们把这些内容用得很流利,听起来也非常舒服,讲解的也很深刻。所以她努力熟记最基本的理论与模型,想办法把握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的套路,在需要练习的地方比别人更多次的体验练习,那段时间无论走路还是坐车都在路上不断的翻看日记,加强记忆,尽可能提升学习内容的熟悉程度,课堂内外的认真投入使她对自己的沟通逐步的充满了信心,感觉不虚此行。


一番练习准备后,决定在家里全面应用学习到的这些内容,与丈夫开诚布公、促膝长谈一次,她甚至都预想好了应有的效果。


她回忆那天她进行了良久的准备、持续仔细的刻画,感觉诸事皆妥只欠沟通。当她丈夫回家的时候,她用课程中学到的内容与状态向她丈夫表达





老公,这样晚才回来,你辛苦了。结婚这样多年,你常常忙碌于自己的事情,每周总有几天是晚上11点左右才回家,我能够理解你的辛苦,但我感觉有些孤单。虽然我相信你有自己的追求和忙碌的理由,你也有你自己所渴望的自由,可是我希望你能够多一些对我的理解,希望我们之间能多一些交流、沟通,能够多一些彼此的融合、分享、承担。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这段话说完时,这位朋友内心很是自豪,因为准备好的内容基本完美完成,她期待着丈夫给出预期的积极的回应。结果她丈夫看了看她,过了一会才说>>>





你就是想说你感觉自己很委屈是吗?!



然后,转身去忙自己的事情了。瞬间,朋友不知如何对答,也再一次陷入了伤心。不是说,按这个模式说就可以很好的沟通吗?!课堂上老师、同学都不是这样回答的呀。为什么会这样呢?!


沟通不是话术、技术、模式、流程、套路


对于很多培训,社会上有些学员描述说有的课程是“课上激动、路上摇动、回去不动,一动就死”。


针对于今天的交流内容,我们需要认识到,所有的培训、训练、学习中,虽然有大量的情景模拟,有多次与其他学员的互动,但都是标准的、静态的、模拟的,而且绝大多数情况是在可预见状态下的。


但现实的生活却是非标准的、动态的、变化的状态下的,而且不可预见的因素占大部分。


有的时候,有的老师也会根据学员反馈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方案与话术,但因时、境、事、人的不同,没有哪一个问题可以用一种标准的状态与流程而沟通出理想的结果。所以现实里,如果对方不按我们预想的流程对话,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料范围,我们必定就会惊慌、不知所措,因为这一部分还没有来得及练习。然后我们用这样真实的经历验证了一个铁一样的事实:沟通一旦变成格式化、模式化、套路性,就必定将自己定死在某种局限里,不能灵活应对。


所以,沟通不是话术、技术、模式、流程、套路。


如同学武功一样,无论哪个宗派都会要求徒弟从最基础的招式开始练习,一招一式师傅要求的严格,徒弟自己也不敢怠慢。但是当练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师傅一般都会告诉徒弟,功夫最后要讲究的是心法,所以练武练到后来一定要将有招有式的练习,融合到将一切招式都忘记,从而达到化有形为无形的水平,才能够体会到本门功夫的精髓。沟通的话术就是这武功中的招式、套路,却绝不是核心所在。


专业精深还需要状态到位


在给保险行业做培训时,一位工作了十余年的学员分享的心得令我印象很深。她说,在培训时那种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开门引起对方兴趣的问话,分析总结后的客户心理,自我建立的内心应该都可以帮助她很好的面对顾客,但是在陌电环节,也就是与陌生客户电话沟通时,依然会在拿起电话时需要反复深呼吸,以调整自己的状态,才能够有信心拿起电话。


所以,良好的沟通不是学习话术就能带来的


沟通不是说什么,也不是怎么说的问题,而是这个沟通者的状态。


就像这位保险行业的学员,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让她在技术上炉火纯青,但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对行业的理解、对客户的理解,对大众看保险视角的理解还处在强行调整阶段,有一定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不得不面对的情愫,所以即使做了十余年,每次陌电时仍会有紧张、焦虑。


虽然因为时间久,能习惯客户的态度,也能预期出对方的反应,但习惯不是理解,身体最真实的反应都会把她拉入她习惯性的紧张当中。好在她自己有自己的感觉,所以随时提醒自己可以更好地方向。


也像第一个案例中的朋友,与丈夫的对话即使自己练习千百遍,只要话一出口对方仍然听到的是她自己掩藏的最深的部分。根本原因是她自己卡在这个地方,并没有实现自己理顺自己的目标,然后还要去理顺对方,这个难度自然就很大。而对方则一下子就听出她没有理顺的部分。


毕竟带着情绪说话是沟通的一大忌,即使掩藏的很好,但对方能够感受到。


所以,在沟通的全过程中都能够清晰把握事情本身发展的需要与进程,而避免受到个人情感、情绪的干扰,才能更客观、平静地使沟通向前进行,也才会避免我们常说的情绪化。沟通时不外打、不内压、不被情牵,不受意迷,自然地能清晰准确地看到自己,看到对方,看到沟通中的下一个结合点。


好的沟通需要去自我中心而看事情的走向


当然说到这,可能很多朋友会讲,我不一定能清楚整个事情的本质、全貌,但有些事情已经等不及了,必须要谈怎么办呢?


那我们要做得就是放下自己的判断:


1
那些以“我觉得”、“我以为”、“我是这么想的”、“我是为了你好”为开始的强调在沟通进行中,请务必放下,不急于开口,先安静地听,努力去听懂对方的意思,对方的需求。
2
甚至必要时及时与对方核对,以确保我们是真的听到了。
3
如果不是,就再继续听,再核对。
4
直到听到对方真实的意思为止。


这个过程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我们已经习惯表达自己,还常常觉得说慢了、说晚了就是被压制了。但相信只要你做到过一次,你就会明白什么是清明。


真正听懂对方内心话的时候,就能够体验到沟通就是让彼此舒畅、和谐的,那时我们自然会知道怎么说后面的话、做后面的事了。


当然沟通外的自我成长的功夫也需要加强,那些明心见性、格物之致的“读书”、“念书”也仍然需要持之以恒的去进行。以平时也需要加强对所需沟通事项本质、核心的持续思考与积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断体会、提炼、精进。所有的这些努力与付出,都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沟通中更高效、更平和。


而对于沟通本身,也需要意识到沟通不是按照谁的意图推动沟通的进程,而是事情本身的需要。也就是需要沟通过程中,我们时刻警惕我们对过程、沟通的事项的进程的控制心,不是让事情和沟通的对方按照我们要求与套路往下走才叫沟通,而是尊重事情本身的进程、方向以及由此的推动,才是沟通的初衷,在事情本身一步步推动的过程中,也顺次实现彼此的需求,这才是沟通的落脚点。


所以,一方面是我们需要在沟通前对沟通的事项前后能够有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也多了解一下沟通对方的习惯、状态、口头禅等,从而使沟通过程避免所有可能的意外。


另一方面是在沟通过程中,认真的听取并一定尊重对方与自己是在哪些节点认识上的不同,需要时可以探讨,无关大局时直接接纳。如果能够遵从到这些,那么无论是柔声细语,还是大吵大闹,我们都能够接受,因为我们注意力并不在对方的沟通的外在形式上,而会自然的关注到沟通本身的需要上。


沟通不是话术,对话岂可麻木,放下招式的比较,进行心灵的交互。


愿您今天沟通顺畅!


往期精彩回顾

96.走向终极的人际关系

91.警惕我们藏于内心的控制

89.毁于“不当”的倾诉

81.新年伊始,让我们的假期在静心中度过

76.“差不多”就是“差不多” “差太多”就是要“差太多”

72.不以自信欺了心

69.再谈本分

61.2018年开始的成长定位:知道那个1%

55.职业素养的传达--稳定的做到就是最好的教育

莫习惯于把“原则”变成挡箭牌

心劲往哪里使才是合适的?

一封十年后写给老师的信

开启呼吸静心之旅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 北京市
  • 丰台区
  • 咨询顾问
这是个人介绍,但作者什么也没留下...
粉丝0 阅读568 回复0
上一篇:
98.善待自己之回归真实发布时间:2019-04-23
下一篇:
100.珍视内心渴望成长的力量发布时间:2019-04-23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