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职业教育,共创教育未来,欢迎进入东莞理工学校职业化成长加油站。

《奇迹男孩》视频解读之二
作者:东莞理工学校
有这么一种常见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哪里出现问题就会关注哪里,并且会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话,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少,最终能够达到圆满。这样并不是我们陌生的哲学,它几乎指导这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轨迹。
一旦生活中的事情的结果与这种哲学的预期相左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自己命不好,运气差……”潜台词就是:“你看我都那么努力了,但结果却是这样,这不能怨我,更不能指责我的哲学是有问题的,只能说明我的时运差了一点。”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感受一下:如果一个人长期用这些哲学来指导自己的话,会不会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呢?即生活中就不该发生问题,生活本该就是完美的。
如果在这种认知下,对发生的问题我们就会变得格外关注,因为它是“阻止了完美的绊脚石”!当每个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就是突发性的、随机的、不可控的、让人懊恼的。所以,每个人的情绪会被已有的问题或者“突发”的问题来回地折腾,波动,并且我们特别希望重新找到那个平衡,但却越找越来越乱。最终,只能选择一走了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什么关注了问题,反而问题会越来越多呢?在这样的哲学指导下,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说到这里,跟大家分析一部电影——《奇迹男孩》。
影片中主人公奥吉是一个刚上小学的男孩。父母关爱自己,姐姐懂事、体贴。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奥吉自身因为先天疾病,造成了相貌与普通人的迥异,甚至可以说是丑陋,整日带着一个头盔,想把自己的样子遮住。
奥吉的妈妈是一位很优秀的女性,一直有志于做一位画家。只不过,因为儿子奥吉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术,让她对这个孩子就变得格外关心和照顾,甚至不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奥吉的爸爸是一位典型的暖男,对家里的所有人都很照顾。
奥吉的姐姐维娅更是被父母称赞为“世上最体贴的女儿”。能够照顾自己,独立面对生活与学习,对弟弟更是关爱有加。
影片中的故事,则是围绕奥吉开始小学做经历的事情为主线展开的。而故事里的奥吉的妈妈跟家庭成员的互动,则需要我们每一位父母亲在其中做一些深深的反思。
对奥吉的妈妈来说,自己的女儿是个家庭里面没有问题的环节,丈夫也是,她家的狗更是。而自己也是很有事业心,如果一直在绘画方面发展,应该也能有所成就。看上去似乎完美的人生近在眼前。可是,儿子出了状况,一出生就做了那么多次手术,但她没有退缩,并且抗了起来,并且带着她的孩子走过了最艰难的历程。从这一点来说,她真是一位坚强的母亲,值得敬佩。
但也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随着奥吉的长大,他的妈妈却没有走出,他的孩子弱小的这个景象,她依旧把奥吉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当成心目中,曾经阻拦她实现完美的问题。于是,她继续全力解决着这些问题。
我们都知道,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如此专注,让她看起来依然强大。她也成了家里面最能解决问题的人。而且,她为了继续帮奥吉解决问题,长期地忽略了周围人的情况。甚至把自己都忽略了。影片里的她的丈夫,承受着压力,默默地配合,爱犬死去,只敢偷偷地哭泣;女儿的朋友变故,产生了情绪的波动,也不能找妈妈来交流。甚至她自己的画里面也全都是奥吉的影子。
妈妈这些不自觉的举动更成为了奥吉觉得自己永远是弱者的推手。带着这样的自我认知,奥吉成长的路上也是荆棘密布。
也许奥吉的妈妈可以凭借自己的执着,不断地帮奥吉解决他的麻烦,可是一个难题来了:她能24小时看着奥吉吗?她能帮助奥吉解决一辈子的问题吗?答案是显然不能的。那么她的完美讲永远成为梦想。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这样的哲学下,可能走向另一种极端的表象。
随着影片的播放,事情总是有转机:奥吉碰到了一位能够尊重生命成长的校长,也遇到了几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加上奥吉自己的努力,奇迹出现了。
不同的任务,家庭的升华,挽救了奥吉自己和他妈妈的人生,这也让我们从这位校长的身上,看到了另外一种不同的人生哲学。
影片中这位图什曼校长,他的方向很明确,教书育人。着力点只在孩子成长的关键事件上,并且很有章法与原则。效果就是,很多孩子因他而改变,成长越来越好。奥吉也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一个人——奥吉的妈妈养一个孩子,还会这么焦头烂额,另一个人——图什曼校长养那么多孩子,却游刃有余。那是因为两个人的人生哲学不同。奥吉的妈妈关注的是人生的完美性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这会让人对结果非常在意,进而陷入对过去当中无法自拔。只有当下与过去中徘徊,这会自动抑制当下与未来的关注。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钻牛角尖。这个时候,人的视野会不开阔,只会注意眼前的痛苦和问题。
而图什曼校长关注的则是发展的目标与实现之间的关系。这就会引导他在意的是,实际与目标之间的运作。也是自然会关注规律。因为尊重规律会帮助他通达当下与未来的法门。这也使他能够不被眼前的问题所迷惑,拥有了教育家的境界。换句话说,图什曼校长是真正懂得了真正人生命成长的需要。
举个栗子,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一样,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处在哪个层次上的需求,其实都是在成长的路上。教育者只需要了解每个孩子当下的状态,并把握好教育的契机点,给予合适的引导即可,成长自然就会发生,未来自然也会展现。图什曼校长也正是看到了这些,才能灵活的因材施教。
他知道奥吉不安的状态,所以他给奥吉提供了一个了解环境的机会;他也知道杰克期待着突破别人认同的感觉,所以,杰克虽然打了架,他依然给了他表扬。
他同样也了解朱利安期待尊重的状态,所以他通过处罚的方式,让朱利安体验到获得尊重的途径不是欺负弱者;
他只在意让孩子成长起来,自己当下可以做些什么。这是未来与现在的对话。在图什曼校长的眼里,每个孩子都会有美好的未来。只要做一个领路人当下该做的就好。
而奥吉的妈妈,却因为卡在过去与过去之间,致使她在意过多的是防止儿子再受到伤害。同时,也习惯了过去那种担惊受怕的感觉,他看不到奥吉未来可能的成长。没有未来的人都会焦虑,这是很正常的。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会指导着自己的关注的模式和关注点。这些不同的关注模式和关注点,会在我们与世界的互动中产生反馈。
今天分享的电影是从为人父母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上,演示一下不同的哲学在现实中反馈的样子,也希望可以让大家有所参考。
毕竟我们平时的生活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有没有在某个人的哲学引导下,让我们徘徊在某个境地之中呢?
成长在于突破自己!衷心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不一样的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