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自然而生之生命 38、意识游戏集锦

2021-12-21 17:27

) 人们在与社会互动而求得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因为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来自朋友的等等原因,都会不经意的也不向程度

AI小编归纳总结

《心灵迷宫:五重错觉游戏》 我们活在自我编织的童话里——"善良的我""无辜的我""被辜负的我",像戴着一副玫瑰色滤镜看世界。殊不知,这不过是五场集体催眠: 1. **假设幻术**:把"应该"当"必然"。领导必公正?法律必完美?他人必懂我?这些假设是抱怨的温床。 2. **境地幻象**:错把感悟当境界。背诵佛经就成佛?那图书馆早该遍地菩萨。 3. **良知独角戏**:自封"最委屈主角",实际观众席空无一人。世界从不在意你的内心独白。 4. **情感贸易战**:友谊被暗中标价,每一份"付出"都等着隐形收据。我们不过是精算师假扮的诗人。 5. **公平妄想症**:总觉得自己是宇宙的债权人,却忘了人人都在索要同样的利息。 破局钥匙藏在滤镜裂痕处:当外界评价刺破自我幻象时,别急着防御。真正的勇者,敢用他人的眼睛当镜子。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2013-12-30 15:54:36)
人们在与社会互动而求得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因为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来自朋友的等等原因,都会不经意的也不向程度的形成很深的自我催眠、自我麻醉、自我回避的习惯,即为了简单的自我保护而使自己习惯于绕过很多应该面对的东西,最后绝大多数人都对自己会有一个完全不真实的而自己却又很督信的自我评价:自己是无辜的、善良的、可爱的、诚实的、付出最多的、最懂得别人心的、最体贴他人的......,顺着这样的自我错觉,也会自然的生出来另一个评价:这个世上谁都可以不这样,但自己是最需要他人理解的、是最需要被珍惜的、是最不被人理解的、是付出了再多也不会有人知道的、是最真诚的却往往很容易被人利用的......,这个游戏,很多人在做,于是形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人们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差别就会极大极大,有的时候甚至会大到完全相反。因为这个存在,又为了自己那个自我保护性评价的合理性,所以几乎所有的人对于来自外界的又与自己的评价不相符的言语,都会以简单、粗暴的反弹来对待,很少有人能够接受他人的指导、指示、示错,因为人们的自卑与这个自卑下需要自保而引发的太多错觉。在道理上大家都明白做人极高的境界就是:闻过则喜,但又有几个人能够穿过这个自我保护式评价所形成的误区,而敢于真实的面对自己,又带着极大的感恩心去欣赏别人给自己提出来的这些“过”呢。
这个博文所谈的更多的,还是期望在这里阅读的你能够意识到自我定义的“我”和别人看到的“我”之间的差别,并且识别到哪个应该是真正的自己,从而从那一刻开始,去面对自己定义的那个“我”背后真实的自己,面对自己,这是一个最基础的作业,只有面对自己了,来自外界的一切的评价、冲击、暴力才不会对我们的形成影响,因为我们的脚在地面上,我们会踩的非常坚实与有力。此处所列的,也是人们在过去不经意间养成的,使用的又极熟练甚至已经无意识的一些小游戏,谨此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若能够有所调整,更佳。
1、假设错觉游戏:这是人们普遍的一个游戏,即把假设的当成真实的,例如假设领导一定是公正的(这是人们对领导抱怨的起点,尤其是对直接领导的抱怨往往产生在对上一级领导一定是公正的假设上)、法律一定是公平的(这是人们对社会司法公正有抱怨的前提,尤其是当法律制裁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往往抱怨天理不公,法律不公)、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这是人们增加自己与社会互动矛盾的开始,根本还在于自己有想利用人们的良知来满足自己私欲的私心)、别人一定是理解自己的(这更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自我欺骗,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的时候,尤其期望人们关注自己的一种假设)……
2、境地错觉游戏:错把某一时的感慨、想象、定义、理解当成自己的境地,当成自己已经变成的现实,这是所有人都会卡住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当把某一件事情用自己的理解能够说得出来,甚至即使是没有说出来而是心里有一个自己的定义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水平了,其实远远不是。这就像一个人熟读了佛陀的经典,就觉得自己有了佛的水平,甚至当这个人能够出口即是佛语、闭口即是经典的时候,更容易形成这样的错觉,但那充其量是一时的领悟、感悟,却永远不是自己境地的实际达致。
3、自知错觉游戏:即经常觉得自己非常善良、非常无辜、非常诚实,总是感觉自己的善良无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诚实老被别人利用、自己的信任总被他人误解,感觉到世上知音难觅,甚至因为自己的善良的错觉,又会延伸出世人(尤其是自己有过忍让、付出、信任的人)一直欠自己的另一种错觉。而这一切全部都只是自己关起门来的意识游戏,根本不是事实。因为没有人在意你是如何想的,更没有人在意你的任何信息。甚至这个世上在乎别人的人极少极少,绝大多数人其实也像你一样生活在自己的自知错觉中,他们还期望你能够理解他们的善良、无辜、诚实。人们只在一种情况下会突然关注你,那就是他感觉到你对他是有用的,或者你所处理的一件事(包括说的话)是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否则人们很难与你产生信息的联接。
4、公平错觉游戏:即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总是觉得自己是世上付出最多的那个,而别人总是对自己的付出不理解,而且这一辈子都会亏欠自己的。回顾一下我们对朋友的定义,想一想我们心目中的好朋友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我们认可的朋友,就不难发现,原来我们一个个都富含着十足的买卖人的特质,随时随地都在算计着自己的付出,也在算计着这个付出后的回报,然后把这个相对公平的买卖伙伴称为朋友。而把这个称为朋友,仅仅是为了建立一个贸易联盟,建立一个长期贸易壁垒,从而把差不多能够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划进来,大家用较低诚本信成本的状态互动,会踏实很多。而这样的状态下,根本没有朋友可言。甚至即使形成了这样的联盟,彼此间的相处、彼此间的真诚、诚实也只是在利于贸易的基础上,却永远不是踏实的朋友的相处。
5、其他诸多容后再补。

AI小编归纳总结

《心灵迷宫:五重错觉游戏》 我们活在自我编织的童话里——"善良的我""无辜的我""被辜负的我",像戴着一副玫瑰色滤镜看世界。殊不知,这不过是五场集体催眠: 1. **假设幻术**:把"应该"当"必然"。领导必公正?法律必完美?他人必懂我?这些假设是抱怨的温床。 2. **境地幻象**:错把感悟当境界。背诵佛经就成佛?那图书馆早该遍地菩萨。 3. **良知独角戏**:自封"最委屈主角",实际观众席空无一人。世界从不在意你的内心独白。 4. **情感贸易战**:友谊被暗中标价,每一份"付出"都等着隐形收据。我们不过是精算师假扮的诗人。 5. **公平妄想症**:总觉得自己是宇宙的债权人,却忘了人人都在索要同样的利息。 破局钥匙藏在滤镜裂痕处:当外界评价刺破自我幻象时,别急着防御。真正的勇者,敢用他人的眼睛当镜子。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