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我的职业生涯对吗?我还有必要留恋社团生活吗?

2021-10-1 22:04

我的职业生涯对吗?我还有必要留恋社团生活吗?

AI小编归纳总结

## 生涯之思:在迷途中寻找自己的节奏 这位大二学生的困惑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青春特有的迷茫与觉醒。他经历了职业规划比赛的挫败,目睹了表演型才华的胜利,开始质疑:难道优秀必须附带娱乐技能?这种困惑恰恰揭示了教育评价体系与真实人生之间的微妙鸿沟——比赛只是一时游戏,生涯才是终身课题。 他的热情消退实则是认知升级的信号,正如蝉蜕去旧壳时的短暂不适。社团与学业的矛盾本质上是时间管理的艺术,关键在于识别哪些经历能滋养未来的自己,而非简单二选一。那些看似"浪费"的社团时光,往往在多年后显现出意想不到的价值。 关于跨专业准备的焦虑,答案或许就藏在"不刻意准备"的智慧里。保持开放而非功利的心态参与各类活动,让未知的机遇自然浮现。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填满所有空白,而在于培养随时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位年轻人正在经历的,正是破茧成蝶前必要的挣扎。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2006-12-31 10:37:54)
问:张老师:
您好!
不久前才加入到这里,今天看了你对楼上朋友的提问作的回答,真的很感谢你,也很敬佩你能够对每一位同学的回答!从你的回答中也学到了很多,感悟到很多!
我现在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前不久参加了学校举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也写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书,但是,不幸的是,在初赛的时候就落选了。后来我去观看了其他选手的决赛的场景,让我认识到了很多,看到了其他同学鲜活的未来职业跃然纸上,那些职业场景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让我感觉到,那不仅是展现自己的职业,而且更关注你是否还具有其他方面的表演能力。让我迷惑的是,一个优秀的人,是真的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本职业的职能外,还真的需要具有一些娱乐能力(比如歌唱,舞蹈)吗,如果不具有,就不优秀吗?
还有,我现在是大二了,在刚进大学的时候,对大学生活很憧憬,也常积极参加一些活动,也有一些收获来慰藉自己,但是,时间慢慢走过,我发现自己没有以前那种热情了,对学校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了。一方面,我想自己完全放弃学校社团工作,一心的学习,继续跨入更高一层次的学习,但我不知道,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之后,是否会给我带来帮助;另一方面,我想做好社团工作,既是锻炼自己的能力,也扩大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这样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这,我很矛盾,请张老师帮我解答。我也知道两全的办法,就是做好两手准备,但我不知道怎样来平衡它们?
还有虽然我已经对自己在职业生涯设计书中有一定的规划,而这个规划是针对我的专业而言的,我的专业是化学教育,虽然我并不是不能做好教育这项工作,但是将来的就业形式都说不准,请问张老师,除了我自己的本专业外,在大学中还应做好哪些准备,学习哪些,才能更好的充实自己?
最后,谢谢张老师! ..
答:你好,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也非常有意思。在学校里组织活动的时候,即使象职业生涯规划这样严肃的题目,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会变成类似于表演的性质,我不能否定学校里评价的可行性。但是这些评价的结果肯定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全部,毕竟生涯的设计是一个静态的,但更多的还在于未来倾其一生的实践与不断的悟、践、行、思、果,所以对于这样的结果你不必太在意。
二是你谈到了专业所学与社团能力的培养方面,你只所以失了激情是因为你在成长,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甚至是宇宙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与修正,而由此所形成的行为也在你自己不能自己的情况下在慢慢的调整,也就是说,当你觉得这些活动有些琐然无味时,并不是这些活动本身有什么不对,而是你自己有了更高的定位与人生的想法,因为没有整理出来,所以你还没有察觉,由此而生出一些新的人生理念成形前的空虚。这个不是问题,等再过一段时间,经历了你自己的思索,自然也就平息了。但无论什么状态,你良好的成长惯性如参加社团活动、乐于助于还是要保持并且良好的发挥的。
三是你谈到了大学里还需要哪些准备的问题:我的建议是不是为着能力而准备能力,在校期间既然是要好好成长,那就放下自己,主动的融入到身边的、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中去,即使是到研究生、博士生,走向社会与人群共存是迟早的事情,提早的学会与社会的接触与深度的融合,是学生的重要责任。

AI小编归纳总结

## 生涯之思:在迷途中寻找自己的节奏 这位大二学生的困惑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青春特有的迷茫与觉醒。他经历了职业规划比赛的挫败,目睹了表演型才华的胜利,开始质疑:难道优秀必须附带娱乐技能?这种困惑恰恰揭示了教育评价体系与真实人生之间的微妙鸿沟——比赛只是一时游戏,生涯才是终身课题。 他的热情消退实则是认知升级的信号,正如蝉蜕去旧壳时的短暂不适。社团与学业的矛盾本质上是时间管理的艺术,关键在于识别哪些经历能滋养未来的自己,而非简单二选一。那些看似"浪费"的社团时光,往往在多年后显现出意想不到的价值。 关于跨专业准备的焦虑,答案或许就藏在"不刻意准备"的智慧里。保持开放而非功利的心态参与各类活动,让未知的机遇自然浮现。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填满所有空白,而在于培养随时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位年轻人正在经历的,正是破茧成蝶前必要的挣扎。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