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158.感觉之上的自在人生

2019-4-29 12:19

标签化让我们的人生变成了一个密闭的铁桶,虽然好像“保护”了我们,可是却封闭了我们的成长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日子比过去好了,可还是那么多人不快乐。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它们是白底黑毛,还是黑底白毛


感觉之上的自在人生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跟着感觉走



工作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类行为:找优点和挑毛病。


模拟问答

问:我们什么时候容易出现挑毛病呢?

答:不如意又没办法的时候。

问:不如意又没办法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挑毛病呢?

答: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用感到为难。

问:我们什么时候容易出现找优点呢?

答:如意又有出路的时候。

问:如意又有办法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找优点呢?

答: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如意。


两种情况,都是主观的,只不过一个是为了避害,另一个则是为了趋利。而趋利避害的背后,是由感觉推动着的审美与审恶。


举个例子



妈妈看见孩子的成绩单,比上次高了10分,她说:


说法1:“考的真不错,这次宝贝考的为什么比上次好呢?”

说法2:“宝贝真棒,竟然提高了这么多!”

说法3:“不错,有很大进步。”

说法4:“考的还行,这里怎么又错了呢?”

说法5:“就提高了这么点?给你报的班都白报了吗?!”


不同的话语里,相信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妈妈对孩子成绩变化这一事件的感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就在于现实结果跟妈妈的心理预期之间的距离。

——正向的距离越大,像第一种情况是惊喜的感觉,审美体验多些;

——负向的差距越大,像最后一种情况则是惊恐的感觉,审恶体验多些。


所以,不论审美还是审恶,更多的时候都只是一个人心理落差是正还是负的问题,与事实本身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于是,基于这些五花八门的感受,在审美与审恶之后,不同的妈妈有了各自不同应对。而应对产生的结果,又被与自己的预期做比较,再产生更多或舒服或不舒服的感受……在这样的循环里,因着周遭的变化,差不多,人们就在无数感觉的推动下,过完了自己的“百味人生”。当感叹“白驹过隙”时,往往已经两鬓成霜了……


感觉本来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基础,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成了感觉的奴隶!而此时,审美与审恶将成为感觉的帮凶!



标签化,审美与审恶的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循环里,基于个人对感觉的取舍建立起来的审美和审恶,人会在内心里不自觉地为其设定标准,并根据趋利为主还是避害为主,来把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标签化——

这个人是个好人

那个人是恶人

我喜欢晴天

他喜欢雨天

我可以利用它

我可以远离它……

慢慢地,这个标签化的过程,会进一步地加剧我们思维的局限性。


可是,世界就是世界,不会因为“我喜欢”那些被“我”关注的标签,它们就是能代表世界的整体;也不会因为“我不喜欢”那些被“我”排斥的标签,它们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从全息性的角度来看,标签化会严重地阻碍一个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的周全度。


同时,世界也是动态变化着的,包括人也是一样。当变化产生的“新事物”“新状态”“新趋势”“新理论”等等,不在我们的标签系统里的时候,人会不适应,要花费更多精力去识别,并再次进行标签化,或者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新变化属于某个标签类别。


在静态与动态之间来回折腾,就像开车一样,总是从停车到起步,刚跑起来又停车。对一个人的状态来说,这样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而有消耗,机体必然疲惫,一个疲惫的状态又怎么能更好迎接这个世界的变化呢?


标签最终成了审美与审恶手里的绳索,将我们牢牢地拴住,不得自由!



大小之间得自由



裴多菲著名的诗句里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心灵若是没有了出路,不得滋养生长时,生命和爱情都可以不要。标签化让我们的人生变成了一个密闭的铁桶,虽然好像“保护”了我们,可是却封闭了我们的成长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日子比过去好了,可还是那么多人不快乐。


可不这样,还能怎样呢?说走就走的旅行之后,依然还是得回到桶里。


办法还是有的。具体怎么做呢?

短期办法一句话:知足者常乐

意思就是,能够接纳当下的情况,尊重现实,并且能在现实中促成一个合适的当下局面。想飞,多高的楼都显得低矮;不想飞,原地跳起来也不会碰到一楼的屋顶。与其在“矮檐”下自苦,不如在“回廊”里转转,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长期办法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意思就是,从空间和时间上,加大对自己、对世界的关注与理解。丑小鸭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她并不知道自己长大了是天鹅。与其纠结于不如意的点,不如花点时间看看面和体上发生了什么。


长期和短期办法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长期办法形成的格局感会帮助我们在短期实践中,不容易迷失,身心放松,这就有效地削弱因为短期互动的紧张而形成标签固化的问题;同样,短期实践的投入深了,所形成的丰富真实的体验,也更容易帮助我们合适地理解这个世界。


两种办法配合,我们才会既不被当下感觉束缚,又可以从当下感觉中积累合适的实践经验。既能看山,又能行路。大小之间,才是真自在……



往期文章


107.和合之路之一:各具特色,和而不同

105.沟通是什么?

96.走向终极的人际关系

91.警惕我们藏于内心的控制

89.毁于“不当”的倾诉

76.“差不多”就是“差不多” “差太多”就是要“差太多”

72.不以自信欺了心

69.再谈本分

61.2018年开始的成长定位:知道那个1%

55.职业素养的传达--稳定的做到就是最好的教育

莫习惯于把“原则”变成挡箭牌

心劲往哪里使才是合适的?

一封十年后写给老师的信

开启呼吸静心之旅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 北京市
  • 丰台区
  • 咨询顾问
这是个人介绍,但作者什么也没留下...
粉丝0 阅读861 回复0
上一篇:
157.脱离事实的概念式成长发布时间:2019-04-29
下一篇:
159.内外无争的成长发布时间:2019-04-29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