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们可以做到不为恶他人的时候,甚或为善他人、为善世界就成为我们的本能而自然的行为了。
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进入澜海源创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一名大学生刚刚参加工作,收入还满意。刚拿到薪水的时候,在下班路上遇到一个乞丐。小伙子心情愉快之时,给了乞丐50元。以后每个月这天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而两年后小伙子只给乞丐20元,第三年10元,第四年5元……直到有一天小伙子给乞丐2元的时候,乞丐问: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小伙子说:刚参加工作时没有负担,所以给50元;后来谈恋爱了,只能给20元;后来开始考虑房子、有了孩子,虽然自己的工资在增涨,但只好越给越少了。 听了小伙子的解释,乞丐愤怒地对他说“你怎么能够拿我的钱来养活你的家人呢?”小伙子颇为无语! 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过多的生出过这样的“款项”。原本不是我们的,我们甚至是这个“款项”的受益者,却给那个付出“款项”的人给予了极大的期望与压力值,甚至还可能变本加利地要索回更多“属于”我们的“款项”呢? 说“变本加利”的时候是一个勉强,因为我们看不到“本”的变化,只知道人们对于“利”的追求一直是在加码的。 呵护那些愿意付出的人们吧 ·他们或者并不富裕,但他们付出了。肯定他们的爱,以感恩心善待他们吧!这样的人肯定是我们的父母,但也许有我们的同事,也许是曾经的恋人,也许是过去的某个朋友、同学,都有可能! 如果他们的出现,曾经让我们的内心甜美过、舒服过、安心过,那么这个款项就曾经由他们付出过。珍惜这样的款项,也学着给付出这个款项的人以可能的支持,而莫去再索回什么,这便是我们的本份。 如果我们也能够学着给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们,也去传递这样令他们能够感觉到安心、舒服、舒适的“款项”,那么我们,就更是完成了爱的升华与传递了。这即是人间和谐的主动承担。 如果还做不到这样多,做不到这样的传递,那么减少那些令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的、不安心的、颇感不顺的言、行、举止,同样是一种真正的付出与承担了。而这个,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1、回顾一下,曾经给予过我们照顾与关怀的人,他们是不是真的有责任这样照顾与关怀我们,哪怕他是我们的父母、爱人? 2、我们身边有几个曾经让我们内心甜美、舒服、安心的朋友?是过去这样,还是现在这样? 3、我们有没有曾经让身边的某个人、某一些人、所有的人“内心甜美、舒服、安心的”感觉? 4、我们是否曾经破坏过别人的“内心甜美、舒服、安心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去做? 5、思量一下,我们的生命中还有多少并非属于我们的“款项”是我们所感受到了的? 6、对照:社会福利是不是我们应该享有的,是不是别人享有了,我们就有了资格去享有?还是这本不是我们的享有,而应该有所珍惜呢? |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