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外界永远是外界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在实施咨询过程中,我特别喜欢讲故事,甚至有的时候还要编故事,目的是让来访者因为思想的触动而有更深的思考与沉淀。
故事一则:
某生乘舟,上游有一艘小船飘下来,此舟被撞差点翻船引致生命之虞。 问:某生是不是该有所情绪! 很多人对此的回答:会火的。 再问:小船若无人,可有情绪可发! 答:恐怕无从发起。
在我实施咨询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是听人倾诉,于诉中慢慢的予以干扰及调整。
人们的习惯总是会基于自己的正确而诉及别人的失误,并以自己的贡献来确定自己的正确。
于一件事情是这样,毕竟有着明确的抱怨对象与指责的承受方,这会使一个哪怕是明知自己错了的人,在这样的诉中得到一些自我的宽恕与安慰,从而使自己更加安心的做着下一次的诉、下一次的抱怨、下一次的指责。
(其实,我们的不良习性就此开始养成,也就此开始不断的放大,增加了对自己我管理、自我警省的惰性,放大了依托外界而逃脱自己的习惯,这是很多人的常态,却也恰恰是一种无意识的病态)
但设若没有承受方,我们又会如何处理?就象一开始所述故事中的那个小船主人,我们对小船是不会发火的。而更多的火可能会留给老天爷:在怨自己倒霉的同时,怨老天爷的不负责任,或者怨老天的不公。
回头想一想过去的很多日子 有所责任时推给外界 有承受对象就直接推给承受对象—— 或哭 或闹 或打 或训 或娇 或妖 或低调 没有承受对象就推给—— 时代 社会 大流 公众
而外界则是无故的,他就在那里,没有态度、没有属性、没有价值与否。这一切都是人心在作用。
因着有利而用之,因着有害而用之。在应用中却是我们很多人在实际的应有中,基于自己的认识先涂色再解读,从而合理的逃避了自己,也迷惑了自己。都在于人心自护及诿责的需要,形成了当局者自身生命状态是上升还是停滞,亦或倒退的可能。
如上的分析中出了好几个头绪,但指向的只有一个:事情的发展是多样的,而自我的成长却只有一个,即归因于己。 遇事不推诿是管理者的期望,而这缘于我们每个人在时时刻刻就自我成长应有承担的警醒,毕竟外界就是外界,不多不少,不高不低,不大不小!!!107.和合之路之一:各具特色,和而不同
105.沟通是什么?
96.走向终极的人际关系 91.警惕我们藏于内心的控制 89.毁于“不当”的倾诉
76.“差不多”就是“差不多” “差太多”就是要“差太多” |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