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一切还在自己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对司空见惯的警惕
澜海源创的培训、咨询绝不仅仅限于培训现场、咨询过程。而是在培训、咨询之后,仍然通过各种渠道给予朋友更多的延续的服务,QQ、微信、邮件、电话,也包括很多的面对面。所以在课程之外,也总是能够观察到其他的很多真实的又令人反思的案例。我们把这些案例提炼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想引起朋友们的反思,因为这些案例无一例外的,都包含有一个特征:司空见惯。因为这个司空见惯,很多时候往往会让大家觉得这事理应如此。而当这个理应如此占据了我们的头脑的时候,成长一定会受到阻碍。
前两天又是一年考研季,澜海源创校园项目组负责的在校大学生职业咨询群里,一个大四的女孩以刷屏的状态发了一大串痛哭的表情,很快很多人像是被激活了一样从沉水状态下冒了出来。看接下来的信息才知道,是这个女孩的考研状态不理想,估计今年的深造会受影响了。她心里很难受,就想找个人聊聊天诉诉苦,帮着想想办法,至少也是开导开导宽宽心。这个女孩平常在群里和大家的沟通就挺多,所以马上看到群里的伙伴开始了比较长时间的安慰与开导:还在准备考研的同学开始讲述自己一开始的各种打算、迷惘、恐慌,同样刚刚考完试的同学开始说自己的各种担忧、不安、难过,在读的同学就开始介绍自己的读研难、实习难、项目难的经历,已经工作的朋友则开始说自己的晋升难、加薪难和拼搏苦的不易……
这个过程,像是安慰,而更像是发泻。整个过程,无论是求助的人,还是施助的人,都在不断的释放自己的信息,而且能够在释放过程中,感觉到大家似乎是憋了很久的能量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泻的出口。而我们公司的咨询培训师则有了一个思考:大家似乎为了这一个出口的到来、为了在这个出口出现那一刻有所行动,而把一些需要释放的东西准备了很久。因为这些东西准备了很久,所以也自然的会出现这样一个出口。但这个准备与释放的过程,却自然的养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培养不安,寻求依赖。
人总是难免遇到一些不顺利的情况,也就是以前的公司微刊中提到的每个人经验之外的、预期之外的情况。如果人的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经验之内、预期之内,那么成长的可能性则是微乎其微的,人们也会自然的产生无趣感。而只要活着,尤其是学习、成长的时候,必然的会有很多经验之外、预期之外的情况出现,面对这样的不顺利的情况,向外寻求安慰是不是可以让事情真的顺利起来?同时,从外界得来的“安慰”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不是真的有用?
大家在群里陆陆续续地谈了近两个小时,能够感觉到参与沟通的人都谈得意犹未尽。有人提出,你可以边上班边考研啊,只是这个女孩觉得这不是自己的计划。其实,大家给的意见合不合适,她自己是知道的,听了一圈后,最终还得自己找最合适于自己的那个出路。
是的,无论别人说多少,每个人最后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面对问题的,还是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还是自己。
依赖只是成长的开始
但最后的成长必须放下依赖
我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父母可以替我们做很多事,但不能替代我们自己的成长;朋友也可以在很多关键时候出手相助,但不能替代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在成长之初,有所依赖可以理解,但必须经由依赖的这个过程形成之后的不依赖。
就像一个小孩子刚开始有一个吃奶的过程,而当他具备自食能力时必然要面临断奶一样。成长的内容随着一个人的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面临任务不同而具有几乎完全不同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成长都包含了进入一个新环境,熟悉环境、接纳规则、拓展知识、提升技能、与更多人的共处,最后创造应创造的价值。这些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含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信息。
例如从小到大,学会扣扣子、系鞋带,学会扫地、叠被子、刷碗,学会读书、做功课、考试,适应住校生活、独立照顾自己、学会与同学共处,努力被企业聘、了解企业和岗位所需、配合他人完成任务,养成完整的自我管理体系、形成自己的学习工作方法、建树积极的个人未来、实现持续稳定有质量的推进,最终能够能平衡工作、学习、生活、家庭各方面的需要,实现各种角色的把握与自然发挥……这一切的过程,都会经历借鉴他人经验、借由他人行动的支持,而实现自己面对的过程。
而对一个学生为来说,从入校到毕业,完成学校的各项学习任务,经由知识的学习与团队的融入,能够逐步理解并遵守校规、观察并不断参与活动、寻求方法不断提升成绩、突破自我状态学会分享互动、从抢着表达到能够掌握语言的分寸与时机、走出被家人照顾的经验逐步自立,最后能够培训出独立的人格,顺利毕业。这些成长,也同样会有先借助他人,再实现自立的转变。
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转入在企业中生活,这个巨大的跨越阶段,是“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的表现最为充分的阶段。但要走向真正的独立和自主成长,就要管理好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知道自己精力和注意力的重点,学会如何花钱,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管理自己的精力。从依靠别人到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践行自己。最终,走出校园后能够管理自己、照顾自己,不向家里再伸手、不向职场耍依赖、不向朋友寻关爱。
如果能够不仅弄清楚了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为那样的人打下了足够的基础,这就是更有质量与富于深度的成长,因为这样的状态有更好的机会突破依赖,实现自己更大范围的成长。
即使一个人从小有非常完善的成长引导,在这些成长的每一步,因为环境的不熟悉、规则的不熟悉、技能的不匹配、习惯的不相同,我们难免会有依赖,这个依赖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建设性的。而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当基础的这些内容熟悉并能够做到的时候,就需要警惕这些依赖的存在。
本文一开始的那个大学生与更多人的那种依赖(当然参与其中的更多人未必意识到那是一种依赖),会因为彼此没有必然的利益联带关系、没有血缘关系、没有责权关系而会自动解散,然后人们会被迫也是被自觉的推到事情的自然面对中。
但现实中还有因为利益联带关系、没有血缘关系、没有责权关系引发的依赖,则非常需要我们警惕与注意。诸如对家长、老师、领导、师傅、老员工的依赖,能不能也像那个女大学生咨询的那样,在取得真经之后,可以回到自己产生问题的地方,依然能够坦然的面对问题并且着手去解决。
所以,期望整个社会能够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我们还比较虚弱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机会向整个环境去靠一靠,因为相信有很多人已经放下或者减少了依赖。而当他人需要的时候,我们也能够给他人提升一个机会去靠,因为只有预期走出依赖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靠他人是依赖的过程,而我们能够被他人靠一靠的时候,那个就是依赖的突破。因为能够带给他人心安,同样是成长的境界。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