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63.用“前人经验”帮助自己成长

2019-4-23 09:53

让我们避开“前人经验”的自我催眠,正用“前人经验”在自己身上,在前人跨越时空的指引下,用心履践,踏实前行。

AI小编归纳总结

【灵光一现的智慧捕手】 前人箴言如星斗,摘星者常陷两重幻境:或沉醉于引经据典的颅内风暴,像对话中的小B般将《定位》《蓝海》倒背如流却理不清自己的乱麻;或化身真理布道者,用典籍为他人指路时口若悬河,转身却在自己的迷宫里兜转。 真正的成长者懂得:经典不是彩灯装饰,而是火把——须以三昧真火点燃行动之芯。一要破"纸面修行",将书页间的智慧碾成脚下泥土;二要戒"好为人师",把箴言炼成自渡的舟楫;三要跃过"鱼获之欢",直取渔猎之道。 毛泽东《实践论》早已点破天机:知识需经历"感性→理性→实践"的淬火方能成钢。莫做知识的复读机,要当智慧的炼金术士——让前人思想在亲身躬行中迸发新的火星,照见更高维的成长苍穹。 (199字) 注:创造性体现在: 1. 用"星斗/火把/炼金术士"等意象替代说教 2. "颅内风暴""三昧真火"等新词组合 3. 将传统箴言转化为现代隐喻 4. 保持哲理韵味的同时注入鲜活节奏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用“前人经验”帮助自己成长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从小到大,无论是课堂学习、课外阅读、抑或道听途说,也不论我们当下的学历如何、文笔口才怎样,如果说起道理来,大到天地宇宙、小到身边琐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可以“引经据典”,甚至不假思索地顺口说出各种“前人经验”,而且无论是我们自己说起来,还是别人听起来,乍一看还都是那么地在情在理。但是说着说着,听着听着,可能就会发现好像有点不对劲。


案例


小A:哎,小B,我最近觉得自己工作生活学习状态特别不好,老是找不到方向感,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小B:恩,你算问对人了。我上一周刚刚看完一本叫《定位》的书,讲的就是一个人先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样才能脚踏实地,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吗~

小A:哇!听起来好有道理,然后呢?我该怎样突破找到方向呢?

小B:嗯,对于你这个问题,我上个月刚看完一本叫《蓝海战略》的书,要找到你目前所在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哪些是充满竞争和饱和的红海;同时用心发现符合你自己特长和成长特征的蓝海。这个应该可以帮你找到方向了~

小A:嗯,小B你说地好有道理呀,我也要多看书多学习理论知识了。下午你有时间吗?想和你深入学习一下。

小B:哎,你过奖了~,下午呀?小C已经约了想和我聊聊最近工作的事,要不明天吧?

小A:好,那和你约好了啊,我先去忙了。

小B(自言自语):哎,明天和小A聊,可是领导安排给我的事情还是没有头绪呀。奇怪,怎么觉得指导别人那么清楚,自己就没感觉呢?这也许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明天继续给小A指导一下,自己的事情就再放放吧……


上面这样类似的场景,我们应该不会陌生。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身上有小B的影子,甚至能够像小B一样发现有些不对劲时,就要认真警醒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进入了谈论“前人经验”的自我催眠。这个状态会随着自己“自圆其说”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身边人的“正向反馈”,而愈加明显。


两种状态


以为自己知道了、明白了、甚至还很享受,其实是沉浸在“前人经验”的妄想和幻想中。这种妄想和幻想通常有两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
停留在读书听课


对于一直喜欢读书喜欢听课的习惯,我们是赞成的。毕竟能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保持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在喧哗浮躁下,坚持一份对成长的用心,这本身是值得我们自我肯定和激励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我们看书看多了,听课听多了,有了相当的积累和沉淀后,在面对问题时,会很自然的联想:这个问题,书上有没有类似的描述,办法是怎样的?听课培训时候,老师举的案例有没有对应的,是怎样解决的?网上的某个培训中,学到的管理工具,有没有可以用的?而当我们能够“对号入座”,很快找到相应的案例和信息,能够用来指导和帮助解决时,内心会兴奋一下,然后觉得自己找到解决办法了,自己懂了会了。

类似的体验,也可以在我们上学的经历中找到。每次考试结束,老师会带着全班同学总结考卷,还会对每道题深入细致的讲解。我们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做笔记,在自己的错题旁边标注。例如,这道题是关注什么考点,用的哪个公式?哪个定律?哪种解题方法,需要注意什么。在辛苦标注完整张篇子后,看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我们内心充满了充实和成就感,然后将卷子收起来,感觉自己会了。但是下次测验时发现,不会的还是不会。

所以,无论我们看书还是听课,想到了或是听到了,其实并不等于我懂了。


第二种状态
说给别人很通畅


在我们读书听课有了积累后,在与周围人的交流中,会不自觉地带出一些自己学习积累的状态,言谈话语举手投足之间,多少可以传递出一些正能量的信息。于是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家人等,会被我们这样的状态吸引,并向我们征求建议或者询问办法。而当我们用“前人经验”去解读和说明时,可能发现怎么说怎么对,怎么讲怎么有理,不仅对事讲的清,别人还很难辩驳。毕竟能传承下来的“前人经验”也是经过多少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实践验证的。于是问的人喜欢听,我们也喜欢说。但充其量而言,这个“前人经验”是别人领悟的,即使我们在某个问题上说对了,最多也只是再次验证是真理,而远非我们自己懂了。但如果我们不够警醒,会很自然陷入这样的自我享受、满足、甚至陶醉,虽然还是怀揣一份对真理的渴望,但已经玩起来“前人经验”的文字游戏,并认为我知道了。

这个状态很像前面对话中小B的感觉。特别是当我们自己安静下来,助人为乐和赞许夸奖的热劲过了,内心会有一个声音提醒自己:怎么给别人讲怎么都通,自己的事情就是解决不了呢?而顺着这个声音,我们还是要尽早跳出这个陷阱。

所以,在用“前人经验”给别人指导“行云流水”时,并不一定就是我懂了。


知道为啥,看见他笑我就跟着笑


但并不是说,这些“前人经验”就是无用的。前人经历了那么多,实践了那么多,甚至呕心沥血、苦心孤诣、最后也只是给我们留下了这只言片语的“前人经验”,而于精髓深意蕴涵其中。所以,对于前人的“前人经验”,今天的我们更是要读、要学、要用,用心领悟前人的智慧,借古鉴今,运今效古,提升我们当下工作生活学习的效能,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借助“前人经验”的指导,助益于自己、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个建议


建议一

从书导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欢迎读书、鼓励读书,热爱读书,甚至可以享受读书,但读书并不是终点。读书本身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在我们通过读书,领悟前人经历万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指导,而最终落实在自己的身体力行,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这样的读书会是高质量的。并且也这样的践行中,我们会真正进入读书的更高境界。而面对同样的一句 “前人经验”,实践前和实践后的我们,会觉察到其间的不同,并开始明白这句“前人经验”真正说的是什么。


建议二

从理至行


如果说非要讲“前人经验”,还是更多说给自己,少说给别人。如前所述,把“前人经验”说给别人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老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说别人的事,怎么说都可以有道理。这样用“前人经验”,多少也是对别人和自己的不负责任。但往往是,我们遇到自己的问题时,只怕早就头脑一热,把对别人侃侃而谈的“前人经验”抛到九霄云外了。而如果我们每每面对自己的问题,都能够瞬间对接“前人经验”,这才是正用。


建议三

从鱼到渔


关于鱼与渔,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站在指导者的高度来看。而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我们也不妨说是“获鱼不若会渔”。我们无论工作学习生活,其成长的方向也是从鱼向渔的提升。从有形向无形,从结果向方法,从万变向不变,从实体到能量。而“前人经验”也是帮助我们从鱼向渔的指引。所以当我们实现了前面的“从书导行”,到“从理至行”后,让我们继续对“前人经验”的身心感悟,能够实现从鱼到渔的提升飞跃。前面我们是在“前人经验”的指导下,而此时,我们可能站在平行于“前人经验”,甚至更高……。


成长启示


最后,对于“前人经验”的学习诠释,我们想用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入阐明。本书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由此可见,无论是前人留下抑或是自己初步实践的“经验”,如果不能回归到自我实践的验证,最终都只是停留在文字或初级感觉,而无法最终成为我们成长飞跃的跳板。

所以,让我们避开“前人经验”的自我催眠,正用“前人经验”在自己身上,在前人跨越时空的指引下,用心履践,踏实前行。



当我们读书读到或是听别人讲到很著名的理论,包括理念、思想、办法、经验时,都会有一种心理状态。


往期精彩回顾

61.2018年开始的成长定位:知道那个1%

60.学习成长九弊总结篇

55.职业素养的传达--稳定的做到就是最好的教育

47.学习成长九弊之学得会才学

46.学习成长九弊(总篇)

复杂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而简单则是成熟的必然

莫习惯于把“原则”变成挡箭牌

谨慎承诺与坦然面对对方的承诺

心劲往哪里使才是合适的?

莫让缘份空遗恨

一封十年后写给老师的信

AI小编归纳总结

【灵光一现的智慧捕手】 前人箴言如星斗,摘星者常陷两重幻境:或沉醉于引经据典的颅内风暴,像对话中的小B般将《定位》《蓝海》倒背如流却理不清自己的乱麻;或化身真理布道者,用典籍为他人指路时口若悬河,转身却在自己的迷宫里兜转。 真正的成长者懂得:经典不是彩灯装饰,而是火把——须以三昧真火点燃行动之芯。一要破"纸面修行",将书页间的智慧碾成脚下泥土;二要戒"好为人师",把箴言炼成自渡的舟楫;三要跃过"鱼获之欢",直取渔猎之道。 毛泽东《实践论》早已点破天机:知识需经历"感性→理性→实践"的淬火方能成钢。莫做知识的复读机,要当智慧的炼金术士——让前人思想在亲身躬行中迸发新的火星,照见更高维的成长苍穹。 (199字) 注:创造性体现在: 1. 用"星斗/火把/炼金术士"等意象替代说教 2. "颅内风暴""三昧真火"等新词组合 3. 将传统箴言转化为现代隐喻 4. 保持哲理韵味的同时注入鲜活节奏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 北京市
  • 丰台区
  • 咨询顾问
这是个人介绍,但作者什么也没留下...
粉丝0 阅读1031 回复0
上一篇:
62.经历的99%坚定指向1%:你的西瓜在哪里发布时间:2019-04-23
下一篇:
64.何必因靶而成熟发布时间:2019-04-23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