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大家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学习成长九弊之环境佳才学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我们都知道,好的学习环境很多时候是促进人们学习进步的积极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种促进作用。但是,如果这种因素被人的内心当成一种依赖的时候,它的促进性就会消失,反而成了阻碍人成长的累赘。
在生活中想必大家都乘坐过电动扶梯吧,如果顺着扶梯移动的方向走,会不会有自己似乎在奔跑的畅快感觉呢?还有就是,在这个时候,大家能明确地说出自己实际的行进速度与平时相比,是快还是慢了吗?相信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我们顺着走都会获得自己变快的舒心感,逆着走也都有自己变慢的阻滞感。
同样,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能在一件需要合作完成的事项里,记住那些跟我们配合很协调顺畅的人,或是那些不太“明白事理”的人。但是自己在其中的状态表现是怎样的,却没那么容易被我们感受得清楚。于是,事情成了,容易因为成绩本身带来的外部价值认同而往自己身上归功;事情不成,则下意识地把矛头指向除了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至于真实情况如何,在趋利避害的欲望驱使下,往往会被过滤,甚至是被刻意地忽略。
随着这种错觉的不断出现,我们开始不自觉地因为自我对好、快、顺的需要而对外界有了好恶和取舍。推而广之,在我们学习的时候,环境也会像是商场里的扶梯或职场上的合作者一样,成为大家对学习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评价参考。绝佳的环境,能让感官更舒畅一些,人的状态也容易放松,从而增加了学得进去,进而实现成长的可能。
可是,事情的可能性与其真正发生,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可能”只是在概率上让我们以为某件事更容易发生,而这件事真正发生则是需要人做到,成长是必须要自己去成和长的。就像我们总是容易觉得考上了大学,生活就从此幸福了;有钱了,日子就会丰富多彩;当上管理者,就可以自我实现了……然而,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自己过得好不好,却往往是一个动态并持续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依靠环境产生的所谓大概率来实现的被动获得,毕竟再好的环境也是不可能让一颗炒熟了的种子生根发芽的。所以说,“可能”永远代替不了“发生”,可能与发生之间也从来都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就像在古代,钟鸣鼎食、又有数位太傅伴随其左右,最后变成昏君的皇帝不在少数;在现今社会里,各种二代的心智发育的状态更是让人对新生代的成长倍感忧虑。
环境只是学习的促进因素之一,它永远也代替不了人的成长本身。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呢?细细思量,它跟人的一种习惯有关。甚至在我国古老的军事典籍中就利用过人的这个习惯,《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之计做了详细的阐述“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显然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早已洞悉了人们的这种因为大概率而懈怠,因为总是见到而不用心的意识运作模式。到了如今和平发展的年代里,这种习惯依然在影响着我们,在学习成长方面,前文提到的关于技术新、老师好等的判断和认知就都在或多或少地被这种习惯所左右着。
可是,成长与否,我们自己也许说不清楚,但社会的进步和生命本身却不会对我们成长的真实状态有丝毫的妥协。错觉产生的这种怠惰,进而形成的骄傲之心,严重拖慢人的成长速度。真实与幻境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不少朋友感到难过。明明已经收获了金钱与地位,却依旧苦于无法教育好子女;父母都是优秀的人,可感觉自己好像百无一用;生活中什么都不缺,反而备受空虚感的折磨……成长的滞后与环境的优越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成正比例,而是出现了反比例,甚至更差的情况。
于是,就像很多人炒股票的时候遇到下跌所采取的行动一样,越跌越买,希望在未来这只股票可以反弹。家长们秉承了这样的思想,进而推动教育者们尽可能地创造舒适的环境。孩子们在如此的学习氛围下长大,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就应该是这样的,在成年后也依然会按照这样的理解去跟社会互动,但社会却是相对真实的,朋友、同事、上司、下属、客户……这些人不会像其父母一样对待他们。同时,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也提到过,由奢入俭难,这些新成人因为不适应,要么选择逃避式的反抗,要么会变本加厉地试图创造出更舒适的环境。
这就进一步促成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本来很简单的学习成长,变得复杂不堪,甚至让人感觉如履薄冰。同时,学习本身也越来越有依赖性,而不是自主地发生了。就好像,很多人完全可以自己在家,每天做三十个俯卧撑,持之以恒就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却偏偏要花上数千元甚至数万元跑到健身房,仿佛不到健身房里走一圈儿,都不好意思让自己健康成长。
人的后天进步,因为这些外部条件的优化反倒变得更加困难了,就像蔬菜大棚里的菜,样子似乎不错,味道却几乎跟清水差不多,菜不成菜了。
然而,人的健康在于身体要保持一定的“自我警觉性”,也就是不能全吃饱、全穿暖,否则身体一定会进入一种安逸的状态里,而渐渐的就会丧失健康而罹患疾病。而当人的身体保有“饭吃七分饱,衣留三分寒”的警觉时,健康的状态才会更保持。
对于学习环境,总以为好天气就会有好心情、好环境就是好待遇,实则好环境在警醒不足之时,更容易懈怠我们,也更容易使我们形成太多的错觉。那么学习当中的安逸,同样会造成学习本身原有效果的不能合理地达成。
同时,学习更是另一种自我再创造,它是一个人与环境有机互动,并在学与习之间往复渐进的过程。而舒适的环境却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这个循环,为了追求某个点上的高效,推动者们试图关闭学习者在 “习”的环节中与真实世界的接触,并创造了一些人为的假的世界让学习者去与之交流,还希望学习者能出现一个真的有质量的成长。这几乎是一个不能满足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妄念,因为真实的环境永远都是变化和充满未知的,总是蓝天白云的地方,只能是在我们自家墙壁上挂着画的里。
所以说,依赖着环境的学习与成长会非常容易掉落在环境给予我们的感觉上,山峰顶端长着的小草再高,其本身的高度也永远不会超过长在河谷附近的云杉。
从这样的错觉和盲区中走出来,我们的学习成长才会见到真实,自然后面的进步也会在清明中得以实现。
水往低处流,要想让它上升,我们想到了水管和推力,但水管终有尽头,推力也同样有限,水喷出去后还会向下坠落。好在,生命跟水是不同的,它有自我成长的内动力存在。
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立住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旅程的不懈渴望。而一个人能否立住,是从他(她)能够与现实合适地互动,并找到互动的意义开始的。一旦掌握了互动的真感觉,找到这个意义的真方向,人通常就不容易迷失在环境的挑剔当中,或沉醉,或抗拒。就好像,我们不会在自己有兴趣做的事情上,感到挫折、失败一样。儿时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对学会以后即将获得的类似自由飞翔的美好感觉,车子本身可以比自己还高不是问题、一条崎岖的小路也不是问题、没人指导更不是问题……就是想学会它!
反过来,如果没有真实体验和方向,相信很多朋友也都有过这种经历——好像当下活着的不是自己,而是在复制别人,甚至是复制机器,巨大的迷茫感会让我们非常困扰。
学习的其他情况也是如此,没有与世界的合理对接、没有立意的学习通常都会变成死记硬背,所以才需要名师、配套和环境的强力刺激和推动才能继续。而有立意的学习本身将会随着我们的主动体验、实践,因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得精彩纷呈起来。所以,我们在学习九弊的开篇才针对七、八、九弊有这样的建议:拓展之学习是立意自己所学,明确自己所求,而忽略外界的因素,形成自我学习拓展之实践体验。在这里,也衷心希望朋友们都能找到自己学习成长的方向,而不是被动的、经过与他人比较而得出的指标,这样的学习就太痛苦啦!
一弊,学得会才学
二弊,用得着才学
三弊,喜欢学才学
四弊,适合我才学
五弊,老师好才学
六弊,技术新才学
七弊,方法好才学
八弊,配套全才学
九弊,环境佳才学
此九弊若出现在学习之初,尚无可厚非。出现在学习之中,则需要我们及时警醒自己。
毕竟,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情,成长也是自己的事情,无人可替代,无人可约束。把心放在里面,有方向的自觉学习才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长的乐趣。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