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大家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问题,也需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会把当下这个问题的平息当做问题被解决了,而类似的问题不再重复出现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体验解决问题从病灶论到全息论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问题,也需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会把当下这个问题的平息当做问题被解决了,而类似的问题不再重复出现其实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如果归纳总结一下,可以笼统的看到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病灶论,也就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全息论,也就是深度面对问题,使引发问题的因素、问题本身、问题引发的因素都能够得以解决。
病灶论:是聪明人的选择,在现实中已经深入人心,比比皆是,以至于人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更愿意立足于问题本身,却很难意识到所有的问题都是一个全息立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征是静态、切片式孤立、格式化、模式化、机械化、物理化。而实质上,这是一种所有参与者都想办法推卸责任的掩盖问题的方法。表现出来的是纠缠、借口、理由、原因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都在分析、研讨上。
全息论:是圣者的智慧,也是人类必然大成的方向,不是就问题本身不断的纠缠,而是跳出问题之外来实现最健康状态的达成,从而避免问题的重复出现。此方法的特征是联系、动态、随机化、神性化、变通化、整体化。这是一种所有参与者都勇于负责任的解决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尊重和接受事实、界定可为与不可为、调整注意力而促成事情更有价值的发展方向。
前段时间,在一件事情的面对与处理中,让我有机会更深的去对照什么是问题的解决,也对病灶论、全息论有了实际参考与理解。
由于我对公司新启动项目的流程不熟悉,而使一位急于出国的客户的申请订单延迟了很长时间,后因订单办理的不当,致使客户的出国时间延误。客户当然很生气,要求对这件事情给出合理的解释与赔偿。当时,我曾有过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想法,原因其实很多:这原本是公司的一个新项目;流程设置本身就不是很简洁方便;加上自己也是刚上手这个项目模块等等。出了问题,也不能算我一个人的责任啊。但又仔细一想,领导将此项目交给我时,就是觉得我是有些经验的,才交给我的。也曾叮嘱尽快熟悉流程,并且摸索出这类项目的处理窍门,如果有问题及时上会讨论。而自己在熟悉项目流程中有些自以为是了,从而忽略很重要的环节,致使客户出国延误。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于是,我在纠结之后鼓起勇气开始向客户进行解释,并提供了赔偿方案。在现场,自己能感觉到当客户需求被满足时,客户有种沉冤昭雪的感觉。而我呢,看到对方接受了赔偿方案,也如释重负,心里想“终于两讫了,不必再有负罪感了,可以理直气壮了”。
事后,自己再回看整个过程时,有两个重要的反思:
通常问题发生后,并不会马上处理问题,而是会花了大量的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
我发现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自己所花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地方,并不是思考如何向客户合理解释、安抚客户情绪、提出合理的赔偿方案;更不是思考如何使这类问题不再重复出现;而更多的是放在了自己的情绪处理上。比如: 自己觉得委屈不该一个人担责;或者想维护自己的面子;亦或害怕因为赔付让领导批评等等情绪处理。
看似当下问题被解决了,其实掩盖了更大的隐患。
整个事情处理完成后,看似客户得到了赔偿,问题已经被圆满解决了;同时我好像也因为解决了此事可以安心去做其他事情了。但其实问题的本身并没有被真正解决,而是表面解决而深层掩盖,遗留了更大的隐患。首先,客户的情绪仍然在,只是暂时不再发作了。其次,这个问题可能出现的机缘也依然在,如果再出现了同样的诱因,问题仍然会一模一样的再次出现。最重要的是,我还不清楚这个项目流程中还有哪些环节是有类似隐患的。因此,想彻底解决问题,不仅仅是以为自己面对了、提出赔偿方案了、说服客户同意了就等于解决问题了。还要考虑类似问题如何不再重复出现——也就是回到事情的开始,对于新上手的项目流程中的基础环节要进行扎实的分析与熟悉,以及细致的实施与复盘总结,才能相对避免类似问题的不出现。
我相信,借此事件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说,这是个解决问题的良机。进而使我能够在解决类似事情的时候,一方面在一开始就多一些业务上的熟悉;一方面当误差发生的时候只考虑事情本身的解决;一方面当事情解决之后我更多考虑类似事情如何不再重复出现(不是只想如何解决,而是考虑如何不使事情出现),那么,我们就从简单的病灶论,有一些升华到了全息论。但这个良机是不是能够被识别出,能够被运用就有层次上下的区别了。所以回顾这件事的解决,我清晰的发现,由于我们处理问题是依着惯性来处理,着眼点只是自己利害得失的衡量,而使问题的几方非但不能够更加的融合,反而更容易陷入冲突,因此,这一定不是问题解决的上策。问题看似解决,其实依然存在,甚至如果我们多次经历这样病灶式的问题之后,还容易滑入这种习惯性去解决问题。最后,当问题长时间不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反而会失去对这类问题的警觉意识。
病灶式的解决问题习惯也同样会应用在我们与孩子的相处上——
“你再不好好写作业,就让你抄一百遍”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抄一百遍是否能够换来好好写作业?
不要你了,是不是能换来与孩子良好的沟通?
是我们人为的把两件本不相干的事情结合在了一起,还在那埋怨屡教不改,孺子不可教,我们是不是也要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的方法用错了。所以,我们也需要在反观自己,在解决问题时,也习惯用对别人的错误进行惩罚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我们也会发现,结果是事情往往停滞在那,僵持不下,无法推进。推己及人,我们也需要思考当我得理时,在提出对对方惩罚的要求时,对方如果认罚,也同样会认为“终于两讫了,我不必再有负罪感了,终于可以理直气壮了”。对方会认为:我已经付出了,我已经为我这次的错误买单了,即便未来再出现相同的事情也和这次无关——这么想来,也便心安理得了。而这依然是病灶式的解决问题
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通常用着病灶论式的习惯来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出发点,却又是全息性的,也就是我们一定是希望类似的事情不要再发生,问题被彻底的解决,而不是简单的低头认罪、收获罚没。所以,在问题的处理上,我们还需要从就问题解决问题向问题不再发生的解决迈进一步。 同时,当我们再遇到问题时,如果升起了各种为难情绪,甚至是责怪他人的情绪时,记得及时喊停。因为其实它映射出的是,我们对于问题解决的内心无力、束手无策。这个感觉是缘自于我们本能的知道这是病灶论的解决问题,是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的。而我们更有一个本能是知道,问题如果真的想被彻底解决,一定是全息论的状态。
从病灶论到全息论也正是我们的成长状态,或者说
是我们本能知晓的这个成长状态的映射。
其他文章
47.学习成长九弊之学得会才学
46.学习成长九弊(总篇)
复杂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而简单则是成熟的必然
莫习惯于把“原则”变成挡箭牌
服务意识篇(二): 一个懂服务的人,可以解开很多生活的结
谨慎承诺与坦然面对对方的承诺
心劲往哪里使才是合适的?
莫让缘份空遗恨
一封十年后写给老师的信
从规则到规律的认识成长(一)——写作文的启示
世间的捷径是一本帐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