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从一开始设置与开发,就立足以校园教育为基础,以满足未来企业与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全面而序列化的开发课程,通过学生在校三年的时间,慢慢地引导与养成。
所以,通过前两期内容的解读,我校老师就需要理解到,和在校学生沟通就业面试、成功应聘这方面的内容时,就不是简单的只讲到一些技巧、一些方法,而是先鼓励广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业、认真的参加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踏实地落实校园职业素养引导所布置的各项实践内容。
在校生接受企业面试招聘的时候,有时候会被问到“有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在校的经验通常会局限在专业的学习与简单的实习经历中,个别主动点的学生会有一些暑期实践的经历,但数量不会太大。对此,企业是知道的。之所以还要这样问,就是想通过这个问题,看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态度与习惯。
有的企业会主动地向一些学校申请人才推荐,即给学校预留一些岗位,然后让学校根据岗位的需求与对学生观察的了解,向企业推荐一些人才。
一般情况下,学校在推荐企业应聘者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成绩优异的人。这是学校的想法,因为在校期间三好学生、优秀学生,都是首先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的。但企业在实际招聘的时候,未必参照这个内容。
所以很多学校如果看到最优秀的学生没有录取成功的时候,有的老师还会主动向企业联系,说某某学生如何优秀、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信息可能没有完全观察到等。

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老师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站在企业的角度,界定与划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仅仅是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这个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成绩的整个过程中——
而这些内容,在老师观察学生的时候,能够照顾到的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才会有老师推荐优秀,而企业不一定录用的情况。
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又比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借助学业(K知识和S技能)的完成,实现自己状态(A态度和H习惯)的提升与突破。
很多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诸如自信、口才、专业、对企业的无知、对社会的恐惧等,都会在这个时间集中的被放大起来。
现象一:而且很多学生在没有操作这一块之前,还能够保持平和的状态。但随着对这块介入的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深的感觉到自己知道的太少、准备的太浅、不具备的太多。
现象二:如果再有一两个资深的人辅导一下,学生们更多感觉到的并不是信心的增加,而是恐惧的加巨,因为看到了更大的差距。
现象三:如果非常生疏的用过来人教的招术走几个企业,就会更加失去信心。因为如前两期说的内容一样,企业的招聘人员会一眼看到应聘者的不足。而较少经历这样失败经历的学生,则在这样的经历中,很快地不敢再去面试。
在毕业生应聘工作过程中,非常普及。这些现象,不是这些学生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准备的东西,无法自如的驾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学生们参加了“形象礼仪”的课程,知道了企业对于职业的穿着打扮、行走坐卧是有一定的要求。后来这些学生会分为两类:
第一类学生是从学了这个课程开始,就一直穿职业装。虽然会被自己的个别同学笑谈,但他依然坚持穿职业装,一直穿到毕业。
第二类学生觉得自己知道了这个事情,但不必现在穿。到面试的时候再穿就可以了。
那么,作为企业的面试人员,是可以一眼看到哪个学生是第一类学生,哪个学生是第二类学生。
第一类学生的职业表现会自然的穿越适应衣服的过程,而直接进入面试的过程中。
第二类学生会多出一个穿着不太舒服的衣服要一边适应衣服、一边参加面试的状态。穿着不自然会给应聘者减分,因为时不时的要动一下衣服的一些地方,会感觉到哪里不舒服而随时多出一些小动作。
和穿着一样,对他人的关心、对团队的关注、对个人口才的留心与注意,同样会融入在这样的过程中。
所以,既然在校生有几年的时间,那么就需要引导他们不仅仅是在毕业班的时候,才关注应聘的管理;而是把这件事延展到在校的所有时间、所有事件、所有过程中,持续的学会自然的展现。这样的学生在走出校门面对企业、面对社会的时候,才能够自然的和企业、社会互动,才能够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不仅仅是通过面试,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握未来职场更久远的职业表现与机会。
从1842年国门被西方文明不断敲打开始,中国人一直在探索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主流应该在哪里。直到后来提出了国学的概念,中国人就开始持续的寻找什么是国学的答案。
虽然各种答案莫衷一是,但最后有一个答案是大家慢慢认识趋同的——所谓的国学并不是几本先贤的经典,也不是几门课,更不是几个口号、几句经典的语言、几个理念、几个圣贤的故事。
真正的国学构建的是一个立体的空间,这个空间里所有的人都在自然的应用、展现、深化着国学的内涵
所引导的目标让在这个空间里生活的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豁达大度、乐观向上”的目标。然后每个人都可以依此去管理自己、实现自己、传播自己。
在这个状态下,人们的价值观必然是趋向于一致的而不再有任何分裂,一个人学到的、应用到的、其他人表现出来的,都是一致的信息,不会有人怀疑、质疑自己的行为的价值、意义。也不会有人对其他人的行为输出、价值输出有质疑。
这样的环境里,人们才有机会安心于自己的付出与价值的创造。这种环境里面长大的人永远不会自杀,也不会悲观,更不会消极避世,他们都会坦然的去享受生活的点点滴滴,面对生活的诸多挑战。这才是一个人生命非常基础的状态。
所以,在校园里,我们也需要理解这个国学立体的概念。各位老师、相关的管理人员,都能够理解到在校学生最终拿给社会、企业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而是通过学习的这个过程,养成这个学生此生可用的一套自我管理的态度、习惯。
因此,职业素养课程就需要做一个立体的升华:职业素养不仅仅是课程上的那些内容,课下同样需要同学们的体验与强化;职业素养不仅仅是职业素养组、职业素养老师们的事情,而是所有课任老师、管理人员共同理解与践行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需要衍生出
一个新的职业素养的管理理念:
把课堂教学和校园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
把课堂和老师自己日常的行为管理结合起来,
把课堂和饭堂的内容完全的结合起来。
即上课的过程是一种认识与提醒,是一种体验与觉醒;下课后则是更深远的校验、警醒,提升、实践。通过课上、课下,老师、学生、管理者联合的互动,甚至延伸到学生家长那里的配合,使每个人在校园内实现整体素养的表达。
以此为基础,可以进一步实现跟学生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有素质的表现与表达,老师们、管理人员也以更高的要求实现与家人、朋友之间更有素质的表现与表达,使校园内外的信息更好的统一起来,使老师与管理人员的言行更好的与职业素养统一起来,最终实现的是使学生的对社会、对企业的表达能够更加圆润、自然、内涵。
如果还能够实现更高的水平,那就是通过大家共同的引导,使学生对企业、社会的表达能够达到本能的状态,即不需要思考与判断,而如呼吸一样表现真实的有水平的自己。这种状态走到哪里都会使学生的职业价值得到更好的认可、接纳,也必然有更多的机会被委以重任。
打造这样一种校园,无疑对于走进校园里面的所有的人,所有的机构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震撼,而这才是真正的职业素养。
专注职业教育 共创教育未来
欢迎进入东莞理工学校
职业化成长加油站
如果说一辈子是一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