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远程办公指导系列三:迈入高效高质的人生状态

2020-4-4 19:25

我们希望,无论一个人还是跟很多人,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私密场合,都能够从严认真仔细的管理好自己。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远程办公指导系列三
迈入高效高质的人生状态
作者  张琼文

前两篇我们谈的是在变革时代的适应,但适应只是一个开始。最后能够走赢全程的,不仅仅是适应环境的人,而且是能够在环境中真正找到感觉、进入状态的人。毕竟入乡随俗中的“随俗,只是适应的过程,只是个开始阶段。


如果只有适应,而没有进化,那注定会是一个死局。而适应之后,也就是入乡随俗之后,能不能进而由俗养雅,因“雅而成就整个环境,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两个思考题


我们需要理解这个“雅”的内涵,需要辨明真正的思考:

1. 什么样的人能够适应并享受线上办公?

2. 什么样的人无论线上线下都是人生赢家?



事实上,这个思考题,或者是这个思考题的高度,是普遍人们想知道并且想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们接下来会把话题展得更开更远一些来说明。



 先引出三方面的话题来开这个题


01
善待所有人给我们提的要求


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当中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一个没有人能够避得开的现象,就是无论是居家、工作、学习,还是在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几乎所有人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会有身边的人或明或暗、或柔或暴的给我们提各种的要求。


这个在国内外均如是,几千年来的所有记载中亦如是:从现实到科幻,到仙侠世界,到影视作品,到小说等文学作品等等。我们发现几乎无可避免,到处都有。


而对于给别人提要求这件事情,其实被提要求的人都很反感,不太接受别人总是提出各种要求,也不太高兴有人总是要干“要求这个事。可奇怪的事情就在于,这个给别人提要求的事情,无论是我们对别人,还是别人对我们,还是别人对别人,即使会有反抗、即使明知会引发不愉快,却从来没有停下来过。甚至很多共同的要求还会上升为契约、律条、守则、公约、道德。


既然这件事,已经非常笃定会有,必定存在,避无可避,我们就不妨换个角度,我们认定人们应该提要求,而且相信提的这些要求是合理的,是有道理的,我们也应该接受人们提的这些要求。那么接下来需要把人们“提要求这件事正式面对一下,或者说花点时间,把身边各种人给我们提的各种要求都集中一下、汇总一下,整理一下,看看我们到底如何做才能够符合人们持续、反复给我们提的这些要求。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就会在其中发现一个惊人的事情,那就是所有的这些要求都在指向于如何让我们成为真正的圣贤大能。


重点结论

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人们都在热衷于把别人打造成圣人。而且这件事大家做得极其认真、执著、自然、本能且不需要知觉。而我们在看待这件事的过程中,就需要促成其机之可用。



所以引发出两个方面的借鉴:

一方面是我们能不能管理好自己,不再给别人再提这样的要求,给别人制造麻烦。毕竟别人若能成圣必不在我们提不提要求上,若不能成圣那么这些要求要么就是废话,要么就是给别人添加麻烦。

另一方面是我们需要善待别人给我们提的这些要求,对于各项要求,不解释、不辩驳,而是感恩于别人的要求,然后深解细解这些要求的内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将其整理成我们未来工作、生活、学习的准则与基础,不知道的马上学习,知道的马上行动,已经行动的逐步调成规律,已经规律化的变成自己的本能。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必然会在其中体验到很多自然而然的和谐、有质量的生命的升华与现在截然不同的体验。而这个选择,是非常有意义的,也与生命最终的进化目标相契合,与人们能够达到的、期望达到的满意的目标相契合,与几千年来人类共同追求的生命的有层次、有境地的追求相契合。因为契合,所以人会在其中不仅体验到成就感,而且会有非常强烈的安心感与内在的狂喜。


那么我们的这个远程办公、在线学习应该拥有的状态,我们也希望往这方面靠一靠,去关注到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来自身边人的各种要求,包括抱怨、指责,不解释、不辩驳,而是去理解这些要求。但反过来要谨慎我们给别人提的要求,甚至这些要求在给别人提之前,先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需要先做到。如果能够这样理解,那么在适应远程办公、在线学习的过程中,在达到享受未来网络时代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将步入新的纪元。



02
达致“慎独”,实现统一


这一部分内容因为超越很多,所以文字量会偏大一些。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事实就是,几乎所有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休闲、娱乐,已经被非常合理的切割、分割和片段化了。


现象对比

回想一下,我们上班的时候是一种打扮、措辞、表情、眼神,下班以后是另一种打扮、措辞、表情、眼神。在家里面和在单位,在公共场合和私下场合等等多种情形下,我们的打扮、措辞、表情、眼神,基本上都是不太一样的。


这有点像是演戏一样,我们到单位穿上职业装,用职业的语言;在家里面则穿着休闲的服装,用家里面的语言;参加晚会,穿的是晚礼服,说的是晚会的语言;到商场穿的是日常购物的服装,然后用的是购物表情;如果我们自己开店,别人进店后我们用的是与购物完全不同的状态……



这些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人人习以为常,所以不会有人觉得奇怪。甚至如果你不是这样,人们才会觉得奇怪不已。但如果细想,就会慢慢的发现,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把我们的生命给切割成了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块。在不同的模块、模式里,我们每个人在展现几乎完全不同的形象、样子和状态。以至于我们对这样的案例会产生感动:某位大销售晚上已经休息,突然接到了客户的电话,他在电话接通后说,请稍等一下,我五分钟之后给您回电话。在随后的五分钟里,这位大销售穿衣、梳妆,然后很正规地坐在办公桌前给对方回过去。这表达了一种职业,也表达了对客户的尊重、敬重。


但这样的人生状态,一定有很强的分裂感,以至于我们脱下了职业装,就表达不了敬重、尊重,不在办公桌前,就不能完成职业化的处理了。而这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在产生感动的同时,也需要思考,这样的分裂是需要警惕的。


这次疫情中,大家都待在家里,较少有一个上下班路上的调整过程,较少有穿正装的时候,较少有出门、回家的仪式感的带动,较少有报到、打卡的形式促动,所以在工作、生活、学习的界限变得不明显的时候,人们的混乱就更突出的放大了。因为这样的分裂感,所以学习感、工作感都不太到位。而这些状态,随着未来在线办公越来越普及、在线学习机会越来越多,就更需要使我们思考真正健康而有序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否则,没有一个出路的引导,推行的在线办公就会越来越低效与推诿,人们的健康也会越来越糟糕与病态,家庭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与无情,学习的成就也会越来越低与厌学。所以,需要在这样特殊的时候,开始仔细思考我们需要养成的状态。


这个思考的内容,与之前“善待所有人给我们提的要求”中所述的内容一致,那种分裂一定阻挠我们最后达成我们自己的稳定那个状态。我们希望达到了那个真正的能够享受生命状态的时候,即使是我穿着休闲装在家、在沙滩,即使是我穿着职业装在单位、在会议室,我们的内在里始终有一个稳定的状态。那个状态跟我所在什么环境、什么装没有关系,面对什么人、谈什么事没有关系,和身边有没有人、有什么人也没有关系。这个状态在儒家,有一个基本的描述叫做:慎独也就是无论我一个人还是我跟很多人,无论我在公共场合还是私密场合,我都能够从严认真仔细的管理好我自己。


而这个慎独,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这个能够进入真正的慎独状态的人,他内在、外在、于人、于事、于境,一定是统一的,稳定的。



03
后天习得与遗忘


2002年的时候,我们曾组织过一种特殊的学习班:全职妈妈素养培训班。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基本都是90年代中初期,中关村出现的第一批高收入者的妻子。她们因为收入高,所以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全职太太、全职妈妈,然后享受着丈夫在外打拼,她们在家教子的生活。而当孩子过了十岁,尤其上了初中后,妈妈除了做饭就显得有些落寞,而老公的事业则越来越忙。这些全职太太就想重回职场,这时却突然发现从语言、思维,到行为等等都无法再与原来的朋友、同事,甚至是好友实现相处、交流,更不要说共事了。


她们需要重新走出家庭模式,重新培养职业感觉,甚至需要适应其他人的职业模式。在历经六至十次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在经历了开始哭诉与后期的再建活动后,很多人能够找回那种职业的自信,也相应的找到了工作,进入了后来的职业状态当中。而这其中引发的思考,却非常值得我们谨慎看待。


和全职太太回归职场很类似的现象,其实也在每个人身上。例如一个长期不穿西装的人,因为需要正装参加一次活动,突然装上西装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很难真正放在他所参加的活动上,即使衣服非常合身,他也同样会感觉到脖子勒、衣服束身、走路有些别扭等等。


这些现象反映的是一种适应,也反映了一种退化。心理学、行为学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人除了其天赋、天分外,所有的能力都是后天习得。而所有后天习得的行为、模式、能力,如果经历三个月以上不用的时候,注定会非常退化,包括走路、吃饭、举臂落下等,如果连续三个月不做,如果想重新去做,就必然有一个重新学习与适应的过程。而一个职业人如果连续三个月在家休息,突然想回到职场的时候,他也同样会不自觉地恐慌,也必然需要十天半月的时间,去重新学习融入职场,才能够慢慢找到感觉。所以,对于求职者的自我整理期,我们通常都是建议不要超过两个月,而这期间最好抽空参加一些行业里的活动,以使自己在整理过程中不要退化太远。


同时,需要更深的理解到,分裂模式下的很多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因为场景、对象、环境、事由的不同,人们都会用不同的状态与他人互动。相应的,当人们被宅在家里,长时间处在居家这样的环境中的时候,现场版、职业场景下的很多应用能力就会有所退化,而与家人的密集型相处,又会强化家庭模式下的状态。这一退一进,必然形成一种新的模式:父母自己的管理、对孩子的教育也和之前的很多内容不太一样。


前两天新加坡的报道说,因为居家学习,市面上的藤条很早就买空了。家长都找不到东西来强制打孩子促进其学习了。这个就是人们退化办公模式之后对居家模式的一种强化,只不过方向和健康度有待商榷。暂不论回到现场办公环境后,我们需要多久重新适应,但对于进入远程办公、在线学习的状态的时候,很多东西则需要重新学习和养成,还要警惕学习和养成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与不足。而养成的过程,则需要注意,自己愿意、有益(最差是无伤)与处在一起的其他人,并且久而共处的过程中,还能够不断感觉到和谐、自然;而不是这段时间网络报道的“离婚预约已经到了五月之后的不和。


回顾思考题


说到这儿,我们就需要回答一开始的两个问题:

1. 什么样的人能够适应并享受线上办公?

2. 什么样的人无论线上线下都是人生赢家?





清晰答案


这个时候就可以有这样一个能够拢得清的答案:无论是远程办公、现场办公,还是在线学习、现场学习,能够让所有人认可、接纳,愿意配合合作,甚至向往跟你合作的人,一定是把我们连续三篇文章的内容,加上刚才说的这三个话题结合在一起,并且稳定执行的人。


具体描述

1. 是有无论何种场合、时间都有规律、有节奏的作息与自我管理,即真实的自觉性;

2. 是基于对工作、学习所需要的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基础上的真实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胜任力;

3. 是始终保持着对趋势的理解而应该拥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知习惯;

4. 是能够善待所有人提的各种要求,从而更深的管理、要求、成长自己,以至于至善;

5. 是从严在各种不同的场景、角色、模块中实现自己内在的统一,从而能够实现更深更稳定的慎独;

6. 是对所有后天习得的能力在实现统一过程中,实现更多的建设性、延伸性的配合。




多方面实现过程中的现实感


以前现场办公、自然生活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样深,尤其是当大家的时间被大量的学习、工作所占据的时候,很难去想这些事情。而这几年手机的快速普及、网络多种信息的迅速铺开,再加上更多的迎合人们需要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充斥在手机、网络空间中时,人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沉静自己、升华自己的事情就变得越来越不大可能。甚至人们开始忘掉这些事情,或者根本顾不上这些事情。晚上躺在床上,昏过去的人越来越多,而清醒的自然入睡的人越来越少。


而这次的疫情,让大家有了逐步慢下来的机会,从一开始的担忧、恐慌,到后来的面对、防疫,再到后来的积极与提升,再到大家开始适应与介入。整个过程,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家庭、思考未来、思考出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警惕原来封闭的状态,开始用开放的状态去面对网络、面对在线办公与学习、面对亲情与家庭。


人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慢慢的确定了在远程办公、在线学习过程中,最后真正成事与否、成效与否的行动者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所有事情真正的成就也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投入与变化,最终的受益者注定是自己,也不是别人。基于这样的理解,也需要加强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管理。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线学习、远程办公已经是一个整体趋势,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自然会进入越来越没有外在力量来约束我们的状态,或者外来的力量、约束注定将会越来越少(少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无效、无力、无法而退出),这更加要求一个人对自己的管理、对自己的熟悉。


所以,人们要慢慢养成的是进入远程办公、远程学习阶段,我们到底达到什么状态才能够真正成为适应远程办公远程学习的人,从而能够徜徉其中,享受其中。这样的养成涉及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安排、饮食的适应、学习的习惯、工作的配合、锻炼的标准、交友的形式、旅行的部署、自身的升华、亲情的加厚、圣贤的跟随、科技的磨合等诸多方面,以后我们可以在课程、其他司刊文章中,一步步的和大家沟通交流。


欢迎深入研讨远程办公的话题,期待您的分享!








 

我要预约网课


如果您希望参加张琼文老师的《远程办公职业化打造系列直播网》,请可预约如下四门网络直播课:


管理者(老板)如何引导员工快速养成远程办公的素养点击预约
员工如何在远程办公的适应中抢占先机点击预约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快速养成远程学习的素养点击预约
学生如何在远程学习的适应中抢占先机点击预约
网课讲师张琼文简介点击查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